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没有自己的仪器仪表工业。20世纪50年代初期,上海、天津、沈阳、大连等沿海城市有一些小型仪器仪表修理厂(点),兼产一些简易产品,如玻璃温度计、压力表、电表、低倍显微镜等;上海大华科学仪器厂、黄河理工仪器厂、天津联昌电机厂等是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民营仪表制造厂。
“一五”计划开始,我国逐步建立仪器仪表工业,1956年建成苏联援建属于“156项”的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和太行仪表厂,生产安装式板表、电度表、汽车表、部分精密电表、仪器和航空仪表。1960年建成由民主德国设计的西安仪表厂,只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测量温度、压力、流量和记录、调节、控制等多种系列产品的综合性热工仪表制造工厂;同期还建立了分析仪器、流量计等一批仪表仪器制造厂。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陆续建成了重庆、贵阳、湘西、甘肃、宁夏、江西等地的仪器仪表生产和科研基地,至此,中国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布局基本完成。
通过科研开发和对外合作,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基础。20世纪60年代初期重点发展了气动单元组合仪表系统和各种流程分析仪器。60年代中期,研制了电动单元组合仪表系列。70年代研制工业控制机和数据处理计算机。80年代着重开发小型、微型工业控制机、分散型控制系统、数控系统、模板系列和汉字信息系统等,并且开发出一批机电一体化产品。进入90年代实现国产化分散型自动化系统优化。至90年代末,仪器仪表工业大型工程成套率达60%,可承担30/60万kw火电机组,30万t合成氨、120 t转炉、日产30万m3城市煤气化工程、成组大型炉窑等成套任务,做到从系统设计到交钥匙。
21世纪以来,中国仪器仪表工业高速发展。2007年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96.3倍;职工人数、固定资产净值分别是1978年的2.5倍、35.4倍。
中国为常用仪表生产大国,21世纪初年产电度表1亿只,水表2500万只,煤气表800万只,数字万用表2500万只,望远镜2000万台,显微镜500多万台,均位居世界第一;另外,变送器、执行器、测绘仪器和金属材料试验机等产品的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30年仪器仪表行业发展情况(1978-2007年)
年份 | 企业数(个) | 职工数(人) | 固定资产净值(亿元)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人均产值(元) |
1978 | 728 | 302031 | 14.23 | 31.96 | 10581 |
1980 | 739 | 345840 | 15.49 | 36.84 | 10652 |
1990 | 983 | 373987 | 56.64 | 102.67 | 27453 |
2000 | 1681 | 562384 | 257.356 | 899.09 | 159871 |
2005 | 3391 | 648987 | 373.41 | 1777.00 | 273810 |
2007 | 3954 | 766603 | 504.39 | 3077.66 | 401467 |
2007/1978(倍) | 5.4 | 2.5 | 35.4 | 96.3 | 40 |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技术总体已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国际水平,少数产品接近或达到当前国际水平。
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系统品种系列较多,为国家重点大型工程配套能力大大提高。一般的产品掌握核心技术,产品可满足国内需求,并有出口。
“十五”计划以来,自行开发研制了一批高中档产品,如中控科技集团、北京和利时、北京国电智深等公司,自主研制的DCS产品,性能水平与国外产品接近。已承接的大型工程并已投运成功的有600MW超临界火电机组、500万t/年炼油、2万m3/h空分装置,58m3 PVC、400万t/年氧化铝、265m2烧结装置、轨道交通信号控制项目;同时,10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签约国电智深公司的国产DCS系统已于2009年完成。将改变大型工程系统长期由外商垄断的局面,在国家经济安全上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科学仪器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色谱仪器、光谱仪器、电化学仪器、研究型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接近或达到当前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21世纪以来,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2007年仪器仪表行业进出口总额达260亿美元,其中进口172亿美元,出口88亿美元,于改革开放初期基本为进口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改变。仪器仪表出口发展很快(见下表),许多出口产品在国际上已占有一定地位。年出口量较大的产品有电能表1700万只、万用表1300万只、水表1000万只、望远镜2000万台、煤气表200万只、测绘仪器3000万台、衡器8000万台。出口产品的档次逐年提升,已进入中高档产品范围,如集装箱检测系统、数字示波器、气相和液相色谱仪等都有大量出口。
仪器仪表行业出口创汇情况(1981-2009年)
年份 | 1981 | 1985 | 1990 | 1995 | 2002 | 2005 | 2007 | 2009 |
出口创汇额 | 0.26 | 0.11 | 0.53 | 9.80 | 30.32 | 52.45 | 88.35 | 107 |
中国建设需要和国际同行业比较,相对比较薄弱。集中表现在产品结构不合理,成套率低。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新型仪表品种总量不足,自动化控制系统跟不上大型成套设备配套的要求,科学测试仪器产品品种满足率仅60%左右。突出反映在外贸不平衡上,外贸逆差2007年84亿美元、2009年102亿美元,净进口率分别高达66.2%和66.14%,居机械工业各行业之首。
中国机械史·图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