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拱辰

国别:中国

生卒年月:1800-1875

主要成就:机械工程专家

简介:“最早系统考察了西方火器 的使用和构造并研究制造了中国火器。在我国首先进行了蒸汽机、机车和轮船的模型制造。撰写了中国第一部有关蒸汽机、机车和轮船的著作,为创建中国近代机械 工程做出了贡献。

丁拱辰

        丁拱辰,机械工程专家。“最早系统考察了西方火器 的使用和构造并研究制造了中国火器。在我国首先进行了蒸汽机、机车和轮船的模型制造。撰写了中国第一部有关蒸汽机、机车和轮船的著作,为创建中国近代机械 工程做出了贡献。 丁拱辰,又名君轸,字淑原,号星南。1800年生于福建泉州府晋江县的一个乡村回族家庭,他的始祖赛典赤•瞻思丁,原是阿拉伯贵族,后入仕元朝。丁拱辰的父亲丁宗璧是个小商人。丁 拱辰十一岁时,因家中经济拮据,被迫中断在村塾的学习。劳动 之余,他坚持读书,有时还研读兵法。后来终于捐为监生。1817 年,遵父命外出经商,仍不忘读书。他还对天文观测产生了兴趣, 并自制岀测唇、验星等天文仪器。 1831年,丁拱辰随外国商船出国谋生,先后去过菲律宾、吕宋诸岛、阿拉伯等地。这期间,他注意结识懂度数之学或精于制作者,共同研讨,特别注意考察船制炮式,习闻习见蟬心讲究。 1840年,他从国外归来,看到国家受鸦片走私之舊及英军的入侵, 忧心忡忡。凭着报国之志,他积极改进中国的火炮技术,并努力推广自己的成果;为刊刻自己的著作《演炮图说》,竟倾家所有。 1850年,他应邀去桂林制造兵器。翌年春,又受命赴广西监铸火 炮,用于镇压太平军。接着去福建办团练。后来,又出国经商。1861 年,李鸿章向清朝政府荐举丁拱辰,要他随军襄理洋器。李鸿章 赏识他的才艺,奏请授予广东候补县丞,赏给五品花翎,但他未曾到职。传说他卒于1875年。

研究制造火器

       1840年冋国后,基于对,处国火炮的研究,丁拱辰提岀中国应 当釆用火炮加表之法,并据试藏结果绘成《演炮差高图说》,提高 了炮的命中率。广东巡抚梁宝常在广州郊区亲眼看到用此法演放 火炮成功后,奏报朝廷,赏给丁拱辰六品军功顶戴。为了防御侵 略,丁拱辰汇集有关西方兵器的资料,总结自己的研究所得,撰 成《演炮图说》一册,于1841年出版。该书的主要内容是写演放 火炮的方法,还述及火輝豊造、炮台修筑、'火药配方等。1842年 春,此书受到两广总督祁萸、靖逆将军奕山的重视,命西拉本帮 助丁拱辰到军队中传授技术、丄同年,清朝政府下令推广《演炮图 说》所述方法。后来,丁拱辰将此书修订为《演炮图说辑要》四 卷,于1843年秋出版。

       丁拱辰在兵器技术方面的研制成果颇多,他设计了火炮的滑 车绞架,用于调整炮身的位置,改变射击的角度,使操作灵活方 便。例如,移动调整几千斤重的火炮,过去要用几十人,采用滑 车绞架后仅需几个人。因此,.这种滑车绞架在广东被用于陆上炮 台和兵船。当时,铸炮可用铜或铁。但铸铜炮成本高于铸铁炮。T 拱辰参考西洋炮的构造,研究改进铸铁炮技术。经过调查和试验, 他选用广东产的新黑赫铁七成、洋麻铁三成为原料,采用泥型,浇 口设于炮口,巧置引门,终于铸成了性能良好的铁炮。他认为,西

       洋炮弹釆用泥型儘造,炮弹表面产生线痕,不够光滑,影响射程。 于是,他改用失蜡法浇铸。铸得的炮弹光圆无痕。他还主张将炮 弹铸成实心和通心两种,后者的长处是弹体轻、射程远。在桂林 时,他与丁守存合作,铸造各种火炮百余门。还制造了火箭、火 喷筒、抬枪、鸟枪、火药等。

试制蒸汽机、机车和轮船

       据《演炮图说辑要》中的《西洋火轮车、火轮船图说》记载, 丁拱辰曾目睹过小式蒸汽机车,因而“粗知机械之大概”,又“召 良匠督配尺寸,造小火轮车一乘”。这辆小蒸汽机车长1尺9寸 (632. 7毫米),宽6寸(199. 8毫米),载重30余斤(约15公 斤),配置一台铜质直立双作往复式蒸汽机。他还在这台蒸汽机的 基础上,制造了一艘小轮船,船长4尺2寸(139.86毫米),“放 入内河驶之,其行颇疾,惟质小气薄,不能远行。”后来他又绘成 轮船图,却因“无制器之器”,不能造大的实用轮船。尽管如此, 丁拱辰的工作仍表明中国机械工程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 期。

丁拱辰和丁守存(约1812-1885年)根据英国新式火箭,于 1850年在广西桂林成功地研制了由金属火箭筒构成的近代大火 箭,射程200余丈(660米)。“后底五孔出火焚烧(5个喷管),一 刻之久,烟雾迷空。以之火烧敌营,冲锋破阵,人遭必死,甚为 得用,其功力与火炮并烈,这是中国研制近代火箭之始。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工程技术编  机械卷1》

张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