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新

国别:中国

生卒年月:1930-1990

主要成就:机械工程专家和科技信息专家

简介:毕生致力于机械科技信息研究工作。提出'‘源、渠、库、流"建立信息系统的基础环节,推动确立了机械工业信息体系建设。参与了机械工业信息政策的研究。在机械工程、信息科学、出版科学领域取得诸多建树。为发展我国科技信息与出版事业作出了贡献。 .

李永新

  李永新于1930年8月10日岀生于河北省宁河县南埋珠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聪明好学,祖上世辈是庄户人家,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他在宁河中学读完初中以后,又于1947年考入位于北平的河北高中。在这所学校里,他勤奋好学,追求进步,参加了当时北平团市委主办的大中学生暑假学习团,逐步接触了历史唯物主义、新民主主义等革命理论,建立了初步的革命人生观。1949年8月,他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0年2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0年8月,李永新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1952年8月,以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为主体,成立了北京航空学院,他也随之转到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系学习。1954年大学毕业,这时,正值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各条战线正火热地大发展,各行各业都急需大批有文化、有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他满怀报国之情,参加了工作,任原第二机械工业部技术司第二设计科技术员。在这里,他曾先后参与规划并下厂组织了航空发动机、航空火花塞、电器、仪表、航空炮、坦克、战车发动机等项目的试制工作。他经常奔波于各试制基地,及时掌握试制进度,搜集存在的问题,提出措施建议,组织各项方案具体实施。1956年,他年仅26岁即独立承担了调査分析某飞机起落架折断事故的任务。他多次深入现场调查、取证,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经反复分析、研究,写岀了事故原因的调査报告,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这时的李永新虽然才20多岁,但他的能力和才华已初露锋芒。然而,由于他过分直率地对个别领导的违法乱纪行为表示愤慨,1958年,被错误地划为右派分子。对于这位追求事业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极为不公正和残酷的打击。

  逆境往往是构造事业的契机,尽管从这以后,李永新蒙受了长达20年之久的冤屈,但磨难也未必不是一笔财富,他也正是在这漫长岁月里,以对党和祖国的忠诚及对事业的追求,发奋砥砺,孜孜以求,奠定下他在知识和才能上的厚实基础。

  1958年5月,李永新来到第一机械工业部科技情报研究所资料室工作。他利用每天整理图书资料的机会,阅读了大量国内外科技图书资料,并且下功夫研读了《资本论》、《自然辨证法》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这知识的海洋里,他含英咀华,所得颇深。为了能直接阅读更多的国外资料,他刻苦地学习外文,经常数月不上街、不理发,每晩学习到深夜。当时学外语,非但没有诸如出国、留学、外事活动之类的动力,也没有什么电视、广播讲座、学习辅助班一类的条件,甚至还要冒不小的风险。他硬是靠字典,一个词一个词地攻,以顽强的毅力,焚膏继唇,兀兀穷年,一门一门地攻下了英、日、俄、德、法五门外语。此外,他还深入自学了数学、现代物理、工业化学、电子学、计算机、激光学、机械产品结构和工艺学、情报理论和方法、经济学和组织管理学等基础理论和科技知识。

  1962年,李永新开始主编期刊。从这一年一直到1981年,他先后主编了《国外机械工业》、《国外机械》、《国外机械参考》等刊物,并担任了中美合办《西方技术与管理》、中英合办《先进技术与产品》刊物主编。为办好这些刊物,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在这段时间里,他潜心研究中外机械工业的发展动向与经验;不断跟踪、学习、介绍国外机械工业新技术、新产品;先后撰写了《国外机械工业的水平动向与趋势》、《日本机械振兴法评介》等学术论文、著作90余篇;翻译出版了俄、英、日、德科技管理图书9本;编绘采矿、选矿、高炉、轧钢、化肥等成套设备挂图与图册7套;编辑出版了《国外工业现代化概况》、《机械工人基础知识》等书;并且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机械工程卷》机械工程史分部副主编,为该书撰写了“现代机械工程史”长条,1981年,他受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委托;用英文撰写了《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约8万学的论文,被UNIDO采纳。特别需要指岀的是,上述这些成果,大多是他在身处逆境的困难条件下进行和完成的。

  从1958年他被打成右派直到1978年平反,他始终在机械科技信息领域默默耕耘,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最困难的日子里,也初衷不改。1969年,他被下放到一机部河南罗山“五七”干校。在那里,他在劳动中创造了用来测绘农田地图的土“平板仪”;承担了水泵站、水泵的设计、安装,柴油发电机组的安装、检修、运行等技术工作。尽管他后来成为著名的科技信息和机械工程专家,他在填写自己简历时,仍在担任过的主要技术工作中填上在“五七”干校从事的这些工作。也许只有他自己,才能真正掂量出这段历史在他人生道路上的份量。

  1981年,李永新走上了机械工业部情报所副所长的领导岗位;1983年,担任所长,并兼任机械工业出版社社长。他在紧张的行政管理工作之余,以更加忘我的精神从事机械科技信息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了《从引进嫁接到技术立国》、《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情报学术活动》、《建立适应国情的中文检索系统》、《计算机在出版业应用初探》等论文,他还撰写了英文论文《尖端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在世界工程师联合会内罗毕大会上作了宣读。为了宣传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和为科学献身精神,1987年与他人合作撰写出版了《沈鸿传》。

  李永新担任所长后不久,即发现患有心脏病,由于工作过于紧张,病情不断加重。曾因心肌梗塞被抢救数次。但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遗余力地投身于事业的发展与改革。他提出了“优质、高效、进取、求实”的所风,自己首先身体力行。从所的长远建设规划到具体科研项目的实施,从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到职工住房生活福利的改善,他都认真对待,事必躬亲,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连午饭时间都经常端着飯碗和同事谈工作,回到家里时常将就对付点方便面、剩馒头,一直工作到深夜。他在事业上不断追求最高境界,但在生活上却安于清廉。他非常关心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经常和他们谈理想、谈工作、谈生活,想方设法为青年创造工作条件和成才机会,被青年同志誉为"良师益友”。他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从1977年到1982年,他多次被评为部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1986年,被评为全国科技情报系统先进工作者。

  长期以来,李永新在党的培养下,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机械工程、信息科学、出版科学等领域取得了诸多建树。他担任了中国科技情报学会副理事长、管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石油石化设备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岀版工作者协会理事,世界工程师联合会技术转让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他还应聘担任吉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国防科工委情报所等单位情报专业硕士生导师和兼职教授。

  令人惋惜的是,正当李永新准备以新的姿态更忘我地为党发奋工作的时候,病魔却夺走了他的生命,享年仅59岁,英年早逝。广大职工至今仍清晰记得,就在他离去的前一、两天,他还在广泛了解各项工作的发展情况,还在与基层的同志交心谈心,相互勉励。他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冲锋不息,战斗不止,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为我国机械工业发展道路探索规律

  李永新长期从事机械工业技术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工作,他所积累的相当丰富的经验,所掌握的一套研究方法,使他能够在广泛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适合我国实情的机械工业发展道路。

  早在1965年他在大量研究日本机械工业的基础上发现,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日本,政府干预经济,在实行《机械工业振兴法》以"后仅仅五六年的时间,工业产增长350%,岀口增加310%,就业人数增加70万人。注意到这一情况后,他对这个法出台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从日本机械产品市场.、产业结构、技术改造,以及经营组织、资金和劳动生产率等角度作进一步的探讨,发现问题,理出线索,写岀了《日本振兴法评介》论文。向国内介绍日本提岀的面向国际市场、加强技术基础、改进生产结构、加强基础部门、资助中小企业的政策;并介绍日本采取企业专业化、技术现代化及加强基础部门的具体措施。•当时,他还冷静地看到,日本机械振兴法虽然有力地促进了日本机械工业的发展,但它仍存在不足,就是“偏重于生产技术的改进,忽视科学研究和产品设计,就连那些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也都有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局限性。”提醒我们应批判吸收。

  他的研究工作一直未间断地进行着。他以敏锐的眼光,连续跟踪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新进展,除通过一篇篇卓有见地的文章广泛介绍世界各国、国内机械工业的发展情况以外,1978年他又完成一部系统、深入研究国外机械工业70年代水平、动向及未来展望的《国外机械工业的水平动向与趋势》专题报告。报告14万字,涉及上万个产品和机械技术、经济管理方面的名词和概念,文字中运用数据6000余个,这些数字均涉猎于具体产品和特定的技术领域,是经过分析、比较之后的结晶。他在报告中阐述了如何衡量机械工业技术经济水平,并列举了70年代国外机械工业的综合技术经济水平;论述了二次大战后30年国外机械工业的动向;阐述了科学技术在技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国外为提高技术经济水平所釆取的技术、组织和教育等措施,以及国外一些主要行业和技术领域所达到的先进水平。报告最后对国外公元2000年的生产规模、能源、资源、运输、环保、计算机和机械工业进行了展望。报告受到专家的普遍赞誉,被评价为“对国外机械工业最系统、最详尽的研究报告之一”,获1987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这一报告的内容在社会上很有影响,很多省市专门邀请李永新前往座谈或做专题报告,达30余次,参加者几千人次,深受欢迎。

  李永新的研究工作受到中央主管工业工作的领导同志的重视,并被聘为机械工业部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参与对我国机械工业发展进行宏观决策。他多次陪同中央领导进行实地考察及出国访问。结合各国机械工业发展的经验,他提出:发展我国机械工业,首先要抓好基础,其中包括①毛坯与特殊专用材料部门,②通用零部件部门,③工艺专业部门,④母机生产部门,⑤计量、试验、控制仪器生产部门,⑥电子计算机生产部门。第二,要实行生产专业化,针对我国情况,要求政策上给企业自主权,通过市场的作用给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经济体制上要加以改革,使企业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化改造。在写给薄一波副总理的报告《关于加强我国基础部门的意见》中,他建议在组织上建立专门管理机构,使基础部门摆脱从属地位;在技术上与整机平起平坐,甚至起带头突破作用;在经济上增加基础部门的技改、发展投资。通过这些措施:“(整机)所需大部分通用毛坯、零部件可以优质、廉价而又方便地从市荡上得到,整机厂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倾向就会消失。这样一来,整机厂就可以集中精力于整机系统与专用零部件的发展”。他提岀的方案被决策部门所釆纳。

致力于机械工业信息系统建设

  凭着长期从事信息服务的实践体会,李永新十分熟悉全国信息工作的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管理部门、科研及生产部门对信息工作提出的要求。所以在他担任领导职务以后,他一直将发展、健全机械工业信息系统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并为之呕心沥血。

  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概念不断涌现,人们渴求尽快掌握科技、经济运行的动向。然而全国每年花2亿元用于购买文献资料,但作用发挥得很不够。通观全盘,李永新总结岀这一时期机械工业系统信息工作面临这样一些问题:①信息服务与决策、规划工作和重点科技攻关工作配合不够密切,针对性不强,提供服务不够及时,因而收效不够理想;②我们对国外信息的收集、研究,固然做得还很不够,但对国内信息的收集、整理、研究、传播工作则更加薄弱;③文摘刊物编辑出版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已开始在情报服务中发挥作用,但是,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文献检索系统;④信息用户往往在迅速获得所需原始文献方面遇到困难;⑤情况信息、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并建立信息库和提供服务,还是亠个空白领域;⑥系统的组织水平不高,因而信息传递“不灵通”,许多基层信息部门还没有摆脱单枪匹马搞信息的被动局面。这使他认识到:信息工作必须加强有组织的系统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布局,由此才能优质快速地服务社会,加快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步伐。

  李永新构造的信息系统包括“源、渠、库、流”四个基础环节。“源”是指通过一定的纲领和利益因素,把机械工业的科研院所、企业、大专院校等单位的信息力量进行汇合;“渠”是打通彼此间的交往渠道;“库"是将各自掌握的信息,或这些单位产生的科研成果、新产品、技术引进、革新等信息进行汇总,建立手工检索库或计算机数据库;“流”就是机械工业系统中的单位自发地利用库内的信息,或组织交流、推广库内的信息。他认为,这四个基础环节中“库”是核心。

  他认为,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信息系统基础建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改善信息资源的状态,包括收集的数量、结构和布局,各地区和行业侧重收集与本地区机械工业和行业相应的特色资源,建立机械工业信息资源中心;②编写联合目录,为文献资源共享创造条件;③发展文献检索刊物体系;④建立事实型和数值型信息库;⑤建立跟踪国内外先进厂家的技术档案;⑥培养人才,稳定队伍。经过周密调査,李永新提岀要建立健全包括技术、经济、人才、管理等信息在内的全国机械工业信息系统,必须分阶段进行。即首先应建一个这样的系统,从这个系统入手来进行,这个系统叫做“机械工业科技成果信息系统气通过建好它,了解我国机械工业在做什么。在得到部大力支持下,1983年“机械工业科技成果信息系统”率先在国内建立,并于1984年全面投入运行。此时它包含原机械部系统重点骨干企业、部直属大专院校、部直属设计研究院、行业技术研究所、以及省、市、自治区机械工业主管厅局所属的情报站、设计研究院所,共计1300个固定网员单位。每年产生科研、新产品、革新、技术引进等七大类信息近万条,基本上反映了我国机械工业的水平、动态和发展趋势。李永新这一时期通过撰文和做报告、讲座等形式为提高该系统的服务水平,培养信息人员,增强管理干部、科技人员的信息意识做了大量具体工作,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在他的推动下,机械工业部制定了《“六五”期间机械工业情报工作发展规划》以及《“七五”期间机械工业情报工作发展规划》,通过有组织地进行实施,机械工业信息系统整体力量不断得到加强。

  李永新建设信息系统的思想在全国科技信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多次在中国科技情报学会上发表论文,并在全国科技信息界最有代表性的学术刊物《情报学报》上撰文,阐述建立信息系统的战略意义和具体方法,他的论点多次被其它专家学者引用,对于我国科技信息系统的发展,李永新是一位开拓者。

开拓出版及信息服务事业

李永新自1981年担任所社的领导工作,此时恰逢我国经济建设加快发展时期,科学的春天已经到来,这给出版及信息服务事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李永新带领广大岀版及信息服务工作者,抓住有利时机,以服务为宗旨,从科技、经济、管理全方位提供高水平的信息服务;从完善现代化服务手段、提高人员素质,“硬”建设和“软”建设两个方面,使所社的基础建设上了新台阶。

  在服务方面,80年代所社为配合机械工业全面规划,产业政策的制订,组织编写了《国外机械工业基本情况》、《国外机械工业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及与国内外水平对比》、《机械工业科技发展预测评价》、《2000年机械工业发展战略研究》、《新技术革命与机械工业》、机电工程新技术基础丛书等;编辑岀版了《日本机械工业80年代展望》、《日本政府是如何促进机电工业发展的》等书;组织对机械产品品种进行了全面清査和水平分析,出版了《产品清册》,提出了水平分析报告;编辑岀版了节能产品样本,配合大型成套设备的研制生产,编绘出冶金、化肥成套设备图册和挂图;组织编写了《60项成套设备国内外水平对比》、《12项大型成套设备水平分析》;摄制了一系列录像片;配合技术引进和机电产品出口,编辑岀版了《技术引进讲义》、《发展中国家聘用咨询专家手册》、《机械出口论》、《机电产品岀口研究》、西方及东欧各国机械工业情况等一系列研究报告、讲义、教材、手册、图书;举行多次报告会、专题讲座;建立了引进项目信息系统,定期发布项目汇编,并建成计算机信息库;为扩大出口,派人赴日、美、澳及国内各口岸海关进行大量调研,并写岀一系列专题报告;配合机械工业管理现代化,先后岀版了供管理干部学习的机械工业知识丛,书、《质量管理入门》、《工业企业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现代管理译丛、国外现代管理初级读物等近百种,参预了日本专家来华推广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多次组织讲授预测、决策、价值工程、技术评价等;配合科研攻关、新技术推广、技术转让、专利工作,举办各类展览会、展销会、培训班等。

  在搞好各种服务的同时,在李永新的精心领导下,机械工业部科技情报所、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基础建设、业务建设也得到有力的加强。1985年建立了国际信息联机检索终端,可通过通讯卫星对欧美数百个信息库直接进行对话式信息检索;1981年和1986年先后安装了HP-3000/Ⅲ、HP-3000/68型计算机,外存容量达3200兆字节,具备了建立联机检索信息库的条件;1984年建立录像系统,1987年录像设备从专业级上升到广播级;1984年到1987年投资数百万美元建成了英国蒙纳系统的计算机激光照排生产线,和以日本设备为主的从电子分色到四色胶印的彩印生产线;1988年一座1.6万平米、包括图书馆、计算中心、报告厅、展览厅的信息大楼建成。 

  为了提高业务水平和人员素质,从1982年起至1988年,所社派往德国、香港、日本、英'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进行岀版、信息业务考察,参加学术会议的人员、留学生、进修産、访问学者80余人次,并通过接待国外出版信息同行来访与数十家国际著名岀版、信息单位建立了业务联系;1985年开始,定期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1986年,开始用英文出版年鉴、会议论文集、文摘、学报、企业名录等,使所社的知识信息成果开始走向世界。1984年以来,接受加拿大发展与研究中心(IDRC)在MINISIS软件方面的援助并进行合作:1985年共同开发了汉化MINISIS软件,已在新加坡、香港等地采用;1987年起受IDRC委托,建立中文MINISIS技术研究中心,为所有中文MINISIS用户提供培训和技术服务。所社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也起步走向世界。

  在朝着创国内第一流的出版、信息中心这个目标迈进的征途上,机械工业部科技情报所、机械工业岀版社不断发展壮大,李永新的设计、创作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方法、开拓性的实践与探索,已成为出版、信息事业宝贵的财富。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机械卷I

张明 张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