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外国机械难以进口。根据战时实际需要和资源开发状况,中国机器厂仿制各种机器设备,包括战未曾仿制的机械。有些仿制的机械工作能力较战前提高,如发电机、内燃机等。在仿制的基础上,技术人员还积极改进技术,开发适合实际需要的新产品,如水轮机、纺纱机等。1938-1944年,经济部批准专利423项,其中机械(包括交通机械)方面占87项,较抗战前明显增多。这些获专利的成果虽然多属局部改进,甚至有“一经实用,竟至失败者”,但大多“已以大量制造之方式,子以实施”C106],在实际生产中发挥了作用。日本人在东北经营的机器厂也制造了某些水平较高的产品。内战期间,中国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处于滞长阶段。
抗战时期,中国机器厂仿制机床的水平明显提高,有的厂还能仿制精密度较高的机床和工具。
在中央机器厂,1912年贝季瑶、糜若虚、张觉亚、莫馨一、赵佩之等人主持仿制成瑞士Shaublin(一说是Gleischlauf)精密铣床,被兵工署第22厂等购用。这种铣床主轴转速达1000转/分钟,立铣头精度高,传动部分用了螺旋伞齿轮。中央机器厂自己设计制造了螺旋伞齿轮切头,用Gleason机床加工出了合格的螺旋伞齿轮。1940年起,雷天觉在中央机器厂主持制造成了千分尺、片式成型齿轮铣刀、齿轮滚刀等工具。
到日本投降时,中央机器厂共制德式6英尺车床、8英尺车床、精密铣床、牛头创床、钻床、Cinci-nnati式万能铣床、龙门创床共539台,精密台钻91台,手摇台钻132部,刻模机4台,精密工具18590件(39],00.35-38)。另有在制机床82台、台钻300部。1946年10月至1948年秋该厂又制造了机床约200台、工具2000件(00)。精密铣床、千分尺、轮铣刀、块规均获经济部的奖励。
资料来源:张柏春著. 中国近代机械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