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时间:周一~周五8:30-11:30;3:00-5:00
详细地址: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河南科技大学校内
门票价格:0
“中国轴承陈列馆”坐落在千年帝都、牡丹花城、轴承工业的“圣地”洛阳。河南科技大学的前身洛阳工学院拥有全国唯一的轴承本科专业,被业内人士誉为“轴承行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
2004年10月,在河南科技大学轴承专业开办三十周年之际,“中国轴承陈列馆”完成了一期工程建设,对外开放。
2006年8月,“中国轴承陈列馆”进行了二期工程建设,扩大了展区面积,充实了展品,使展览的内容更系统,更全面。扩建后的“中国轴承陈列馆”设置了“发展历程”、“轴承家族”、“轴承应用”、“轴承制造”、“轴承企业”和“科技教育”等 六个展区 。
第一展区:“发展历程”
本展区以展板的形式介绍了轴承产品和我国轴承工业的沿革。
我国是最早发明与应用滚动轴承的国家之一,在我国出现滚动轴承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207年的秦朝。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以多种形式应用着滚动轴承。
一、中国在古代发明和应用了轴承
中华民族对轴承的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可以找到许多我们祖先使用轴承的踪迹。早在七千多年前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建造房屋时就安装了可以转动的门,这是对轴承最早的应用;四千多年前中国就发明了车,开始了对滑动轴承的应用;周朝时期创造了轴承的润滑技术;战国时期开始用金属制造轴承;元朝时期已运用了圆柱支承技术;清朝后期制造出了具有现代轴承结构的圆柱滚子轴承。经大量的历史考证可以推断:在古代,我们的前人所掌握的轴承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对轴承的发明、创造、革新和应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程。
1949年以前,中国轴承工业十分落后。1938年日本在我国东北瓦房店建立了轴承装配厂,1942年又在沈阳建立了三凯轴承厂。这两个厂都是只能生产轴承套圈,钢球和保持架主要从日本运来。
车上最早使用连续转动的轴承
四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开始用木材制作车。车轮轮毂安装在轴上旋转形成了连续转动的轴承。在洛阳出土的“天子驾六”和“二里头遗址”、安阳出土的“殷墟”、三门峡出土的“车马坑”、西安出土的“兵马俑”都可以找到我国古代不同时期
在车上应用轴承的见证。
古代农业生产中对轴承的应用
辘轳是古代用于农业灌溉的提水工具,它将杠杆与轴承结合在一起运用,使劳动效率得到提高。三千多年前,我们的前人就制作出了辘轳,并把它用在农业生产中。辘轳是最早将简单机械与轴承结合运用的一项发明。
二、近代中国轴承工业的萌芽期(1840~1949年)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工业非常落后,没有近代意义的轴承制造业。到20世纪初期,随着国外轴承进入中国,上海开始出现了一些经销国外轴承和修配废旧轴承的五金商号,逐步形成了上海的轴承修造业。1938年,日本为了侵华战争的需要,在辽宁瓦房店建起了满洲轴承制造株式会社。1940年以后,国内的一些民族资本家投资建立了一批作坊式的小轴承厂。此时,中国的轴承制造业开始萌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轴
承的产量仅13.8万套。
上海轴承修造业
鸦片战争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没有一个生产轴承的工厂。此后,上海开办了一些从事修配废旧轴承的五金号。它们是在中国最早出现的轴承修造业。
制造轴承的开端
1937年,秦福兴五金号店主秦福荣和工人们用简陋的设备开始试造轴承,所用钢球仍用进口的。秦福兴五金号1940年扩建为秦福兴铁工厂,专门生产轴承。该厂即现在上海滚动轴承厂的前身。
轴承制造业的出现
1938年无锡的王瑞宝在上海创建了金昌铁工厂,生产三轮车和棉花机的轴承。1946年金昌铁工厂更名为宝丰机器厂。宝丰机器厂就是现在上海中国轴承厂的前身之一。
日本在瓦房店筹建轴承厂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适应侵华战争的需要,于1938年3月由日本东洋轴承制造株式会社与其
他社会财团投资,在我国辽宁瓦房店筹建满洲轴承制造株式会社。
民族资本家投资建立小轴承厂
20世纪40年代初,我国民族资本家投资建立了一批生产轴承的小厂,在上海有泰荣新机器厂、金兴铁工厂等,在沈阳有三凯轴承厂、东中铁工厂等。沈阳三凯轴承厂就是现沈阳轴承厂的前身。图为现沈阳轴承厂。
抗日根据地的轴承厂
1940年前后,在山西太行、太岳抗日根据地,一些小兵工厂、工具厂合并成一个机械厂开始生产轴承。1945年工厂迁往长治,定名华丰铁工厂,后又改名为长治机械厂,生产马车用的滚子轴承。该厂是现长治轴承厂的前身。
瓦房店轴承厂被我国接管
1945年10月,东北人民自卫军进驻瓦房店后接管了原满洲轴承制造株式会社,改为辽东铁工厂。1947年瓦房店解放后,改为辽南民众滚珠厂,后又改为东北机械工业局第24厂。该厂就是现在的瓦房店轴承厂。
三、新中国轴承工业奠基期(1949~1957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全面恢复国民经济建设,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央政府非常重视轴承工业的建设,迅速恢复了瓦房店轴承厂的生产。 1950年瓦房店轴承厂部分迁往哈尔滨,建立了哈尔滨轴承厂。上海的私营轴承企业,通过改组、改造和结构调整,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国家投资兴建了重点工程洛阳轴承厂,同时还投资建设了一批中等生产规模的轴承厂。这些都为我国轴承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瓦房店轴承厂恢复生产
东北全境解放后,瓦房店轴承厂为了尽快恢复生产,自制设备,组织工人试制钢球和保持架。以宋世发、金德元为首的研制组试制出了钢球;以马洪图、徐万双为首的攻关组试制出了保持架。1949年9月,所有零件均为自己制造的610型轴承在瓦房店轴承厂诞生。
瓦房店轴承厂北迁
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防备瓦房店轴承厂遭到战争破坏,东北人民政府决定将瓦房店轴承厂部分北迁哈尔滨组建新厂。从1950年10月开始,搬迁了设备337台,原材料2000多吨,随迁职工600多人,当时定名为“东北机械工业局第十四厂”。图为搬迁时利用的旧厂址。
哈尔滨轴承厂投产
在哈尔滨新组建的东北机械工业局第十四厂经过五个多月的艰苦奋斗于1951年4月15日正式投产,当年生产轴承37.14万套,产值298.8万元。该厂在当时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轴承厂,即现在哈尔滨轴承厂的前身。
筹建洛阳轴承厂
洛阳轴承厂是“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156项工程之一。1954年6月开始建设,来自 全国15个省市的2089名职工参加了洛阳轴承厂的建设,全国93个工厂为洛阳轴承厂制造设备。当时命名为“洛阳滚珠轴承厂”。
洛阳轴承厂投产
洛阳轴承厂经过四年建设,于1958年7月1日正式投产。这是继瓦房店轴承厂和哈尔滨轴承厂之后我国的第三个大型轴承企业。
上海轴承工业的调整
“一五”期间,上海轴承行业进行了两次调整。第一次调整,初步形成37个轴承中心厂和20多个协作厂。第二次调整,形成了8个中心厂和40多个协作厂。1955年7月成立的公私合营中国滚珠轴承厂就是8个中心厂之一。后改名为上海中国轴承厂。
建设中小型轴承厂
“一五”期间国家在建设大型轴承企业的同时,有计划地建设了一批中小型轴承企业。在东北和华北建立了公主岭轴承厂、天津轴承厂、烟台轴承厂和营口轴承厂等四个中小型轴承企业。
四、中国轴承工业体系形成期(1958~1977年)
从“二五”到“五五”初期,围绕实现农业机械化、“三线”建设和“大打矿山之仗”三项任务,我国相继新建和扩建了一大批大中型轴承企业。除扩建了哈、瓦、洛、沪四个轴承生产基地外,还确定了一批军用轴承生产厂点,建成了西南、西北两个“三线”轴承生产基地,建设了38个支农轴承厂。此间,轴承行业建立了科研和设计院所,人才培养和职工教育也得到重视,轴承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检测水平有了提高。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已形成了较完整的轴承工业体系。
全国农具轴承化
1958年5月至8月,“人民日报”连续发表社论,号召全国掀起农具改革高潮,实现农具滚珠轴承化。在短短的几个月里全国城乡出现了许多土法上马的生产轴承和滚的厂点。
建立一批大中型轴承企业
在“二五”期间,中央根据一机部的建议建立了北京轴承厂、杭州轴承厂、成都轴承厂、苏州轴承厂和新疆轴承厂等几个规模较大的轴承厂。同期,全国各地还新建或改建了27个中等规模的轴承厂。
建设四大轴承生产基地
“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建设哈、瓦、洛、沪四大轴承生产基地。1958年,哈尔滨轴承厂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总投资6300万元。瓦房店轴承厂按700 万套生产能力扩建,总投资4000多万元。洛阳轴承厂按1500 万套生产能力扩建,总投资4000多万元。上海新建和组建了上海微型轴承厂、上海滚动轴承厂等多家中等规模的轴承企业。
建立洛阳轴承研究所
1957年10月一机部决定,以哈尔滨轴承厂主导设计科和主导工艺组为基础,筹建洛阳轴承研究所。从哈尔滨轴承厂抽调干部33名,从全国各地抽调工作人员71名,1958年6月洛阳轴承研究所正式成立。
组建轴承工厂设计院
1958年5月,一机部在洛阳组建一机部六局轴承
工厂设计院,从事轴承工厂的工艺设计。1962年改为轴承工业设计处,负责轴承行业工厂的设计。后又扩大为机械工业第十设计研究院。图为成立初期的办公地点。
建设军用轴承生产基地
为摆脱反华势力对我国的经济封锁,保障军用轴承的供给, 1959年哈尔滨轴承厂建立了军用轴承车间;1961年瓦房店轴承厂建立了坦克、船舶轴承生产工段;1964年洛阳轴承厂建立了军用轴承车间。到1965年,第一批军用轴承生产厂点有11个。
建设“三线”轴承生产基地
1964年中央提出了建设“三线”工业的方针。1965年开始在西南、西北地区建设“三线”轴承生产基地。其中建设了虹山轴承厂、西北轴承厂、海林轴承厂、襄阳轴承厂、海山轴承厂和海红轴承厂等六个生产规模较大的“三线”企业。
建设支农轴承厂和冶金轴承厂
1966年7月国务院在湖北召开农业机械化现场会。国家计委批准全国建立38个支农轴承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朝阳、清江、常山、豫西轴承厂。1968年,为了配合“大打矿山之仗”,相应建设了一批冶金轴承厂,如北京人民、六安、黄石、宜山轴承厂等。
轴承专用设备和检测仪器的研制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制轴承专用设备和仪器。1962年烟台量具刃具厂试制成功了4种轴承仪器,1963年该厂改名为烟台轴承仪器厂。后又建立了天水和大连轴承仪器厂。1964年,石家庄轴承专用设备厂试制成功轴承寿命试验机、无心磨床和摆头磨床。
建立轴承技工学校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轴承生产技术工人,1960年哈尔滨、瓦房店、洛阳三大轴承厂相继建立了技工学校。1970年后,上海中国轴承厂、上海微型轴承厂、上海滚动轴承厂以及襄阳轴承厂、贵阳轴承厂也建立了技工学校。
轴承专业高级人才的培养
1974年一机部汽车轴承局决定在洛阳农机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举办轴承专科培训班,为轴承行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1978年开始正式招收轴承专业本科生。至此,轴承行业形成了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五.中国轴承工业快速发展期(1978年~2005年)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轴承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对国有轴承企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增强了国有企业的实力。进入90年代,外资企业开始来中国投资,我国民营轴承企业迅猛发展,新建了近千家具有一定规模的轴承企业。1995年以后,轴承行业的经济效益连年稳步上升。到2005年,我国轴承年产量达58亿套,销售收入达520亿元。
轴承企业全面整顿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 “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决定”。从1979年开始,国家对轴承行业进行全面整顿。各企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完善了管理制度,加强了内部管理。
建立轴承集团公司
1978年12月,全国首家轴承集团公司——河北轴承标准件公司成立。之后,湖南、辽宁、吉林、哈尔滨、洛阳、山东、西北、陕西、广东和上海相继成立了轴承集团公司。这些公司逐步从行政性公司过渡为企业性公司,经济效益显增。
国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从“六五”开始,国家加大了对国有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洛阳轴承厂 “六五”、“七五”总投资3亿元;哈尔滨轴承厂“七五”投入1.8亿元;瓦房店轴承厂“八五”投资近3亿元。
“三线”企业搬迁
国家经济转型后,“三线”企业的一些缺陷显露出来。“三线”轴承厂都希望搬出深山,谋求发展。从1982年到1991年,海林轴承厂、西北轴承厂和海红轴承厂分别迁至天水、银川和西安。西北轴承厂搬迁后,1993年完成工业产值2.5亿元,是1983年的十倍,利润增加143倍。
民营企业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出现了一大批民营轴承企业,仅在浙江省 就多达上千家。一些民营企业已成为国内的名牌企业,如万向钱潮、人本集团、天马集团等。2000年钱潮股份公司的轴承年销售收入达到15亿元。
轴承零件专业化厂涌现
“七五”期间,随着市场的需求,轴承行业涌现出一大批专业零件厂。其中具有2000万套生产能力的轴承毛坯锻造厂有10家,钢球专业厂有129家,另外还有大量的保持架厂和套圈车削厂。规模较大的江苏钢球厂2004年产值达2.4亿元。
合资企业快速发展
1985年厦门轴承厂与香港华新发展公司联合成立了轴承行业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到“七五”期间轴承行业的合资企业增加到24家,总投资9718万元。到2000年轴承行业约有1000多家合资企业。国外世界名牌公司也纷纷来华投资建立轴承企业。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
为了缩短我国轴承行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引进了360多条各类轴承生产线,其中包括7条精密钢球生产线,20多条热处理生产线。还引进了高速墩锻机、冷辗扩机30多种,车加工设备16种,磨削和超精设备150多种,各类测试仪器160多种。
科研体系进一步完善
改革开放后,轴承行业科研体系进一步完善。洛阳轴承研究所成为国家一类综合性研究机构。机械工业第十设计研究院被国家批准为科技型企业。1980年之后,相继成立了杭州轴承试验研究中心、北京市轴承研究所和上海市轴承技术研究所。1990年以后各大型企业相继成立了技术中心。
成立中国轴承工业协会
1988年11月14日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成立。它是国家经济转型和机构改革的产物,也是发展振兴轴承工业的需要。协会以促进轴承行业发展为宗旨,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自成立以来为行业发展作了大量工作。
开辟轴承论坛共谋发展大计
为联合国内轴承企业,携手振兴轴承工业,洛阳轴承研究所、河南科技大学、轴承杂志社联合发起了“中国轴承论坛”。论坛是业内人士就轴承工业发展战略和轴承行业的热门议题进行研讨的平台,分别于2000年、2002年、2004年举行了三届。
轴承行业的经济总量明显上升
进入21世纪,我国轴承工业的经济总量、经济效益稳步增长。2004年我国轴承的年产量为41亿多套,实现销售收入为392亿元,2005年产量为58亿多套,实现销售收入为520亿元,提前实现了“十五”规划的各项经济指标,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的第三轴承生产大国。
六、建设创新型国家 向轴承强国迈进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领略着昨天的灿烂,掂量着今天的份量,憧憬着明天的辉煌。我国轴承工业经过50多年的不断建设,已经形成了产品门类比较齐全,生产布局基本合理的完整体系。我们已进入了世界轴承生产大国的行列。但是,与世界轴承强国相比,在自主创新能力、先进制造技术、高端产品质量等方面我们还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矛盾。我们只有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尽快跨入世界轴承强国的行列。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从生产第一套轴承到可制造六万多品种,从基本依赖进口到国内主机的配套率达80%,我国轴承行业的研发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自主创新和研发速度与世界轴承强国还有较大差距,高端轴承依靠进口的局面依然存在。我们要下大力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加快高端产品研发作为今后科研工作的中心环节。
掌握先进制造技术
轴承制造技术和加工装备发展缓慢是当前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车加工数控率低,磨加工自动化水平低,使用传统加工设备多是制约轴承行业上质量上水平的瓶颈。尽快自主开发先进制造装备,普遍掌握先进制造技术,是轴承行业今后面临的艰巨任务。
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世界知名轴承公司纷纷来我国投资办厂并不断扩大规模,我国民族轴承工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既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加强与国外轴承行业的交流合作,又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间的技术竞争。把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作为走向轴承强国的战略措施。
向世界轴承强国迈进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跨入世界轴承强国行列是我们的目标,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要靠我们这一代轴承人去完成。全国的轴承企业联合起来,轴承行业的有志之士团结起来,让我们为早日成为世界轴承强国而努力奋斗!
第二展区:“轴承家族”
本展区通过大量的实物与图片,介绍了轴承的分类、结构、用途和特性,是宣传与普及轴承知识的主要展区。
多数滚动轴承由内圈、外圈、滚动体和保持架四种零件组成。常用的滚动体有球、圆柱滚子、滚针、圆锥滚子和球面滚子等多种类型。常用的保持架有冲压保持架、实体保持架和工程塑料保持架等多种形式。滚动轴承的内、外圈和滚动体常用材料为铬锰高碳钢GCr15、GCr15SiMn。淬火后的硬度一般为HRC61~65。
第三展区:“轴承应用”
本展区通过实物和图片,介绍了轴承的应用方法。参观者在这里可以学习轴承的定位和紧固、轴承的配置设计、轴承位置的调节、轴承的润滑与密封、轴承的配合以及轴承的装拆等轴承应用方面的知识。
第四展区:“轴承制造”
本展区通过实物和图片,介绍了轴承的制造过程。参观者在这里可以了解轴承的制造方法和生产过程。
这里展示了轴承内圈、外圈、滚动体、保持架从毛坯到成品的制造过程和轴承的装配过程。
通过该展区的参观,使参观者对轴承的组成、加工、和装配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第五展区:“轴承企业”
在“轴承企业”展区,不仅展示了中国各轴承企业的位置、规模、主要产品、企业概况,国际上知名轴承企业SKF、Schaeffler、Timken、NSK、NTN等也展出了他们有代表性的产品。
第六展区:“科技教育”
本展区展示的是我国轴承行业科技、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成就。
轴承是机器不可缺少的支承部件,是工业的“关节”,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轴承。
“中国轴承陈列馆”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展区面积,增加展出品种,增强展出的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使“中国轴承陈列馆”在科普教育中发展日益重要的作用。
来源:河南科技大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