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镜瀛1918年11月25日出生于江苏省崇明县(现属上海市)。其父为前清举人,曾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先生,并受其影响。回国后在杭州高等学堂任教,不久去世。.遗言教子走实业救国道路,对他有一定的影响。
宋镜瀛在家乡民本初中读书时,正值“九一八”事变(1931年)。当时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而全国民众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日救国运动,包括宣传抵制日货。他和同学们曾到街上店铺中查抄日货(主要是“洋布”),并在街头演讲宣传。后来又被学校派去县城参加反日救国宣传。使他从小种下了爱国主义思想。
1935年冬,他在清华大学念一年级时,北平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于12月9日和16日两次举行示威游行,他都积极参加。
1937年暑假,北平所有的大学二年级学生6月初开始集中在西苑二十九军兵营中接受军训。训练很严格、认真。不料在7月.7日晚,日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二十九军士兵奋起抵抗,负责军训的何基澧旅长要去前线指挥战斗,军训已照顾不了,于7月20日左右结束,学生回校后就各自分散了。他是在平津沦陷后才离开清华大学南下的。阅报得知清华大学于11月在长沙成立临时大学,他及时赶到那里上学。
1938年2月,清华大学机械系三年级学生大部分转到当时设在长沙市金井镇的陆军机械化学校技术学员队学习汽车技术,7月结业。他随同班同学章文晋先后加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运输股,任汽车队中队长。他率队去武汉以南一带战区接运伤兵,多次遭到敌机轰炸扫射。以后经历了长沙大火,车队转到西南诸省奔走。在红十字会期间,他率汽车队工作,并常常亲自驾驶、修理汽车,学到了不少汽车的实际知识。
1942年9月他到昆明西南联大复学一年,读完大学课程并毕业。1944年参加全国性留学考试,被录取为奖学金研究生留学英国。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经印度到达伦敦,在帝国理工学院机械系攻读研究生后毕业。但宋镜瀛认为在先进工业国家的工厂里接受实际工作锻炼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他尽量挤出时间到工厂去实习。他到英国德比(Derby)市的国际燃烧(InternationalCombustion)公司,在设计室和数个车间参加实际工作,获得了经验。
1948年宋镜瀛接到同班同学孟少农来信,附来清华母校刘仙洲和李辑祥两位老教授的亲笔信,要他回清华大学机械系任教。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乘船回国』当时正值解放战争在华北激烈展开之际,也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他加速返回清华园,也未顾及去上海老家一转,不久,高兴地迎来了清华园的解放。
当时他开出的课程有“汽车工程"、“内燃机原理"、“热力工程"等。这些都是高年级的专业课。他讲课的特点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而且往往先从实际开始。例如先将汽车内燃机拆开,而且让学生亲自动手拆装,熟悉机械的结构和使用中可能发生的问题,然后讲设计和理论。这样顺理成章,学生便于学习,教师也便于讲解,教学效率较高。1949年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在“新民主主义教育”标题下指名报导了盘种教学方式。
以后经历了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习苏联教育制度,翻译苏联教材,试制微型汽车等,他都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全力以赴地工作。
1982年国家设立学位制度,在清华大学设立汽车专业博士点。宋镜瀛被指定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岀10名博士生。
在清华大学创建汽车专业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学习苏联教育制度,在一个系之下要设立几个专业。由于在清华大学原来的机械工程系里,汽车工程方面的课程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遂决定在新成立的动力机械系里设置我国第一个汽车专业,并任命宋镜瀛为汽车教研组主任。但按照新的苏联教学计划,作为一个专业所要开出的课程是很多的,并有一系列实习、卖践环节。他除了安排系内教师和聘请系外以至校外教师来开出所有的课程外,还专门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向在那里工作的苏联教育专家请教“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做法,并筹款印制汽车的详细结构图册供学生做设计时参考。
创立汽车专业最繁重的工作是建立汽车实验室。宋镜瀛先是设立“专业教室”,其中备有专供学生进行拆装实习的汽车和部件,以使学生熟悉汽车的构造。.以后又陆续搜集各种不同结构的部件供学生观摩研究。然后是自力更生地组织力量进行设计、制造和安装几个汽车和部件的试验台,开创我国自制试验台的先声。其中最先建造的是汽车转鼓试验台。转鼓直径1.6米,由钢板卷焊而成,表面铺木板,作为“活动的道路。让一辆被钢丝绳拉着固定不动的
汽车驱动车轮在转鼓表面上滚动,从而测定汽车的动力性能和燃料经济性。其后建造的还有离合器试验台、传动效率试验台、轮胎转盘试验台等。
教材工作也是一件大事。鉴于苏联教材较系统地反映了国外'先进技术,内容适合我国应用,中央高等教育部特地推荐将其翻译岀版,以供试用。宋镜瀛学习俄文较早,1952年即开始利用晩上时间翻译汽车理论与设计方面的教学参考书,共计约100万字,不仅供学校应用,在我国汽车技术界也广为流传。
接踵而来的工作是开展科学研究。这是学校培养师资、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科技进步所需要的。宋镜瀛以汽车最重要的性能指标一行驶速度为题进行了研究。他通过典型调查和实测数据,指出我国汽车使用中的速度是低的。约束速度的因素在坏的道路上是道路的质量问题,在较好的道路上是交通管理上的问题,不利于汽车速度的发挥,例如快慢车混合行驶。他认为汽车的高速性应能得到较好发挥,以提高运输工作的总体效益。这个研究报告在清华大学第一次科学讨论会上发表,并在1956•年6月12日人民日报上作了报导;引起了汽车界与交通管理部门的重视。此后,科研工作作为汽车教研组的一项重要工作不断地开展着。
微型汽车样车研制成功
1958年,清华大学汽车教研组的同志们掀起了研制微型汽车的热潮,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存在着人拉人的三轮车是极不合理的,提出用微型汽车代替三轮车。这一创议得到北京市交通局所属工厂的响应,于是双方进行了合作。先在学校里由教师带着毕业个学生进行设计、制图,然后到工厂去和工人们一起讨论制造方决。样车很快就试制出了:I型、I型、……、-VE型,每次都有所改进。宋镜瀛作为学校一方的带队人一直坚持在生产前沿忙碌工作,并亲自抓这种微型汽车的一个特色的带式自动无级变速器的设计与试制。
周总理看到了这种易于制造、易于驾驶的微型汽车,十分赞营。1960年10月光明日报也作过长篇报导。但是由于当时缺乏进二步投资,以改进技术和扩大产量,致使这一课题乃不得不终止。
80年代,在我国东北、西南、西北、中南许多地方,包括原军工产业在内的好几处工厂又掀起了制造微型汽车和超微型汽车的全国性新热潮。宋镜瀛热忱地到处奔走,参与顾问和鉴定,微型汽车的发展势不可档。.
系统研究汽车节油
世界上数以亿计的汽车依靠十分廉价的石油供养着,因而在有些国家里,不加节制地使用石油,导致很大的浪费。70年代,中东石油大幅度提价,出现了“石油危机”,这在无形中给人们敲起警钟,应该节约使用石油。
1981年宋镜瀛开始有系统地研究汽车节油问题:
一是对汽车运行时油耗量的理论分析。指出汽车运行过程是不同强度的加速、稳速和减速三种基本工况连续循环所构成。分析这三种工况的耗油情况即可预测整个运行过程的油耗;进一步以节油为目标,对汽车结构与运行参数(载荷、速度等)进行优化。
二是制订汽车实际油耗率的评定试验规范。过去的试验方法只测几个在不同速度下稳速行驶时的油耗,不能反映加速和减速时的耗油情况。因此,宋镜瀛提出了包括汽车运行时典型强度的加速过程、稳速过程和减速过程在内的“多工况”试验法,得到了汽车界公众承认,并据此原理制定了国家标准。
三是对汽车上采用的各种节油措施的有效性分析。其中有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匹配的改进,汽车功率利用率的提高,汽车行驶时能量损失(车辆滚动阻力、传动损失、风扇等附件的驱动损失)的减少,汽车在不同使用条件下化油器的适当调整,下坡时怠速节油器的应用,以至汽车在轻负荷行驶时关歇部分气缸的技术等。对这些措施的节油效果,他都有实验记录,并对各种节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的意见。
宋镜瀛在概括当前我国汽车节油运动和应该釆取的政策措施时指岀:①应提高汽车的实载率。目前车辆双向放空的现象很严重。一个地区应有一个统一的汽车调动中心,使车辆能互相调剂,既利于国家,亦利于本单位的经济效益;②提高公路等级;③载货汽车柴油化;④发展高速、安全、舒适的公共交通车辆,发展适于私人购买的微型汽车,少搞些华贵轿车。
研制电动汽车
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依赖石油为燃料来驱动,而地下石油的储量终究有枯竭之日,因此寻求并逐渐应用其它能源以代替石油,是国家的长远之计。汽车以蓄电池为能源,通过电动机驱动,是有效途径之一,尤其是核能发电发展之后更是如此。
当前最常用的铅酸蓄电池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性能比较可靠,只是重量偏大,还需要经常的维护保养,否则影响使用寿命。
近年来,不少国家在研制高能电池。1972年在清华大学曾组织过跨系、跨专业的高能电池研究组,其中有钱伟长、童诗白、徐日新和宋镜瀛等四位教授参加。经商议,决定研制锌空气电池。它用锌粉压制成的多孔性板为负极;电解液为氢氧化钾;正极板为活性碳、疏水剂、催化剂等组成的多孔结构。而参加电化学反应的活性物质是氧,它由空气中来,靠扩散作用透过极板进入电池反应。宋镜瀛负责正极板的研制和试验。经过两年多的试制、试验和不断改进,做成了能供装在车上进行试用的电池。试车结果表明,锌空气电池重量轻,能量密度和功率爭度都高,车辆行驶性能良好。但经不起放电、充电的循环使用,&池成本亦较高。由于缺乏经费,试验停止,但积累的经验和资料是可贵的。
80年代,用铅酸电池为电源的汽车在我国几个城市发展起来,电池的比重量有所降低,免维护的密封电池也已在发展。宋镜瀛曾先后到开封和锦州两地协助进行规划、设计和试制电动汽车。
1987年起宋镜瀛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与改革”课题的部分研究工作。1994年3月该课题获得1993年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治学严谨生活俭朴
宋镜瀛在治学中,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如讲解汽车工程课程,先要学生拆装汽车、内燃机,然后讲授,使学生容易学,且学得牢固,印象深刻。在科研工作中,选题时主张选择实际生产中急需的问题,坚持试验工作的重要性;有时不顾高龄,亲自到生产、试验的第一线。如试制电动跑车时,他亲自到江苏仪征汽车厂参加试制工作,有时还与美国专家和工人一起加夜班。在安装重心高度试验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爬到很高的钢构架上进行测量和安装工作。
他坚持学习新知识,经常翻阅国内外杂志,所以对国内外科学技术动态、发展趋向很清楚、很敏感。他还甘当学生,经常参加一些,短训班听课,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他为人俭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特别反对浪费公有财产。他外出开会或办事,在十几公里内总是骑自行车,稍远的地方则乘公交车辆,很少专门要轿车。外出去飞机场、火车站也是如此。
他助人为乐,同事们求教于他的事,他必尽力相助,甚至放下手头的工作,热心给别人讲解,做到诲人不倦。
他表示要健康地为祖国工作50年,所以一直坚持体育锻练至今。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机械卷I
李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