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 >代表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 1张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所属时段:近代机械史

所属区域:华东

机构简介: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始建于1913年,是上海交通大学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在百年交大的成长过程中,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实业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详情介绍

收起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前身纵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两个时代,历经了民国初年的北洋政府执政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余年;曾先后隶属于教育部、交通部、铁道部、高等教育部、国家教委、国防科委、第六机械工业部等部门,现隶属于国家教育部。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秉承上海交通大学“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办学传统,从当初三年制教育的电气机械科、机械科发展成为五年制教育的机械工程科、机械工程系,直至1997年8月成立机械工程学院;从三年制轮机专修科、四年制轮机工程系发展成为五年制教育的动力机械系、动力机械制造系,直至1997年6月成立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2002年1月18日,原机械工程学院和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合并,成立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学院下设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动力与能源工程系、工业工程与管理系、核科学与系统工程系、航空航天工程系等5个系。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授权博士点、14个二级学科授权博士点、13个授权硕士点和5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动力机械及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太阳能发电及制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数字化汽车制造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部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学院史略记叙了上述这些方面的史实。

  创建于1913年(民国2年)的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迄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对此历史可划分为如下的11个时段:

  (1)从电气机械科在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诞生,到铁道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置动力机械门的初创时期(1913~1937);

  (2)从教育部直辖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随学校迁入上海法租界,到国立交通大学重庆(小龙坎)分校设置机械系,以及国立交通大学本部(重庆九龙坡)设置机械工程系、航空工程系和轮机专修科,直至离渝复员回沪前的应变期间(1937~1945);

  (3)回到上海后的头三年(1946~1949);

  (4)院系调整期间(1949~1956);

  (5)交通大学上海部分期间(1957~1959);

  (6)上海交通大学独立之初的六年(1959~1966);

  (7)“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时的十余年间(1966~1978);

  (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1991);

  (9)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初六年(1992~1997);

  (10)机械工程学院和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时期(1997~2001);

  (11)合并成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02~)。

第一节初创期间(1913~1937)

展开

一、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1913~1921)的电气机械科

  1911年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交通部接管了满清政府邮传部,而当时的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已经停办了商务专科,并先后改设了学制为三年的铁路专科和电机专科,这使学校的性质实际上已转变为高等工业专科学校。1913年4月,学校改名为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

  在此同时,北洋政府的教育部指示学校:“原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所定各科名称与本部新布之工业专门学校规程多有未尽合之处”,令将“电机专科”改为“电气机械科”,学校当即遵办。由此,机械专业就在上海徐家汇交通大学的发源地上诞生了。

  与原来的三年制电机专科相比,三年制电气机械科的课程设置有几个显著变化:

  一是开设的课程大为增加。原来的电机专科仅开设14门课程,而改为电气机械科后则增加到23门;二是机械类的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占了较大比重。原来的电机专科所设置14门课程中,有关机械的技术基础课仅有“机器学”和“汽机学”两门,其课时数仅占总学时数的11.79%。但在电气机械科所开设的“数学”、“物理”、“外国语”、“应用力学”、“水力学”、“应用化学大意”、“机械制造法”、“机械学”、“发动机关”(发动机)、“电气及磁气学”(电学和磁学)、“电报及电话学”、“电灯电车及电力传送法”、“发电机电动机及变压器”、“工业经济”、“工厂管理法”、“工厂建筑法”、“工业簿记”、“计划及制图”(规划和制图)、“电气及磁气实习”(电学和磁学实习)、“实习”、“热力学”、“测量学”、“储蓄电池”(蓄电池)等23门课程里,至少有6门是机械类的技术基础课或专业课;三是课程结构有了变化,公共课的比重下降,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重增加;四是将“电气及磁气实习”(电学和磁学实习)和“实习”等单独设课。这些“专业实习”的总学时数高达400学时,并且制订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从而使实验和实习成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五是增设了“工业经济”和“工厂管理法”,使学生“学成致用于实际”《唐文治:《致交通部函》1913年3月)。而且“工厂管理法”的开设是我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中的首创,也是以后增设铁路管理专科,走向工管结合的萌芽。

  在成立电气机械科以后的数年中,曾经有过向政府部门要求单独设置机械专科的举动,但没有成功。

  除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等以外,迫切希望学校能由此升格为工科大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北洋政府教育部当时已经承认“该学校程度实在高等以上”,但按照当时的惯例,必须设有三个专科方能称为大学。于是能否将电气机械科分设为电气科和机械科就成了众人瞩目的事。1916年12月,交通部召开会议,我校代表带着“本校应增设机械一科请筹备扩充案”和“本校拟请增设航海一科案”与会,陈述了我校增设这两科的必要性及其有利条件。但当时正值段祺瑞和黎元洪分别在日、美政府的支持下进行着权力斗争,政局不稳、形势混乱,以致交通部未能就我校增设机械科、航海科以及升格为工科大学的事宜作出决定。

  1918年,电气机械科和土木科的学习年限由三年改为四年。

二、交通大学上海学校设置的机械工程科(1921~1922)

  1920年12月,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提议改组交通部部属学校,将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合并成一所学校,定名为交通大学。经国务会议议决后,改组调整工作旋即进行,并于1921年7月完成。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于1921年8月1日改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Chiao Tung University,Shanghai Branch),简称交大沪校。

  这时,交通大学唐山学校的机械科被调整到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学校的理工部则设置了电机工程科和机械工程科,学制均为四年。同时,规模宏大的机械工程实验室于1921年11月竣工。于是四年制的机械工程科在交通大学形成,从而实现了众人企盼的将学校升格为工科大学,并单独设置机械科的愿望。

  为了培养专门人才,这时学校还在每一学科中分设门类。机械工程科在四年级分设机厂工务、铁路机务和工业管理等3门。分设门类是这个时期的学科设置特点。

三、交通部南洋大学(1922~1927)的机械工程科

  1922年7月,根据北洋政府国务会议通过的交通部关于交通大学分设上海、唐山两校的提案,交通大学上海学校被改名为交通部南洋大学、唐山学校被改名为交通部唐山大学。1921年时被调归北京学校的铁路管理科又迁回上海。因此,这时候的交通部南洋大学设有电机工程科、机械工程科和铁路管理科,较改名前的交通大学上海学校多了个铁路管理科。

  1924年5月,交通部南洋大学对每一学科中的门类、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进一步作了调整和充实提高。机械工程科将原有的机厂工务门和工业管理门合并成工业机械门,将铁路机务门改作铁路机械门。和此前的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一样,南洋大学机械工程科的课程设置也具有加强理化基础、增加设计类课程以及扩大学生知识面等特色。

  在加强理化基础方面,机械工程科和电机工程科都继续将普通物理的讲授和实验分别设课,又都连续开课两学年。不仅如此,南洋大学时期的这两个科对学生讲授普通物理的课时,比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时期增加了33.3%,而安排学生从事物理实验的课时增加了一倍。此外,两个科普通化学的讲授也延续到两年。除课时增加了12.5%外,还单独开设“定性分析”和“工业分析”课。这充分体现了重视理化基础的培养。

  关于设计类课程方面,交通大学上海学校的机械工程科设置了5门有关课程,课时总数(按每学期20周计)为520学时。及至交通部南洋大学期间的1925年,其机械工程科所设置的设计类课程增至7门,课时总数(按每学期20周计)达1460学时。

  至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方面,则首先表现在为机械工程科三年级学生连续两个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的“电机工程”课、安排每周3学时的“电机实验”课,以及连续两个学期为四年级的学生开设每周3学时的“工业管理”课,而铁路机械门的学生还要在第八学期学习“铁路管理”课。此外,还有“经济学”、“计价学”、“测量及实习”和“定性分析”、“工业分析”之类的课程。

四、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1927~1928)的机械工程科,以及交通部直辖交通大学(1928)的机械工程学院

  1927年7月,南洋大学奉南京国民政府令停办、听候改组。同年9月被改名为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原南洋大学的机械工程科和电机工程科被保留,而铁路管理科则改成交通管理科。机械工程科仍分工业机械门和铁路机械门。与此同时,交通部唐山大学被改名为交通部第二交通大学,北平交通大学被改名为交通部第三交通大学。

  1928年9月,兼任校长的交通部部长王伯群将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第二交通大学、第三交通大学合并,定名为交通部直辖交通大学。上海的第一交通大学被改称为三个学院,即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院和交通管理学院,并成为交通大学本部。唐山的第二交通大学被改称为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北平的第三交通大学则被改称为交通大学交通管理学院分院。

  直至1928年11月,学校被移归南京政府新增设的铁道部管辖,而原先的交通部直辖交通大学的本部被改称为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本部。

五、铁道部交通大学(1928~1937)的机械工程学院

  1928年10月,南京政府的中央各部改组,增设铁道部。同年11月,原先的交通部直辖交通大学被移归铁道部管辖,改称为铁道部交通大学,分上海本部、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和唐山土木工程学院三个部分。这样的体制一直持续到1937年8月,之后学校改由教育部管辖并改名为国立交通大学。

  在铁道部交通大学那个时期,学校对大学生本科实行学分制。

  1929年8月,校务会议决定:“185个学分为毕业所需之最低限度(即为毕业成绩之标准)”。但各学院所要求课程的学分总数普遍高于这个标准。1936年时的机械工程学院铁道机械门的最低限度是196个学分,工业机械门的最低限度是195个学分,而于1935年秋由汽车门(1934年秋创立,下设汽车组和飞机组)改换而来的自动机械门的最低限度则是193个学分。

  和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所在的科学学院,以及电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等工程学院大致相似,机械工程学院这时的课程安排是:一年级多为共同基础课,二年级主要是专业基础课,三年级注重于较为高深的专业理论课,而到四年级则分成“门”或“组”,研究专门的应用科目。

  此外,当时的学校有关部门规定:工科学生要修管理课程,管理科学生要修工程课程。所以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也必须修读8至10个学分的管理课程,体现了“工管结合”的思想。

  铁道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所属的实践、实验和图书阅览等场所有:机械工程实验室、纺织机械实验室、金工厂、铁木工厂(含铸工场、锻工场和木工场)、铁道及普通机械模型室、图书室等。机械工程实验室包括蒸汽工程实验设备、内燃机实验设备、水利工程实验设备、自动车(汽车)实验设备、燃料燃油实验设备和锅炉间等。纺织机械实验室下分原料分析部、机织部、纺纱部等。

六、铁道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设置的动力机械门(1937)

  1937年2月,铁道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务会议决定,将工业机械门改为动力机械门。

  尽管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于1930年设立了轮机科,并在1943年改为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后又将该轮机科回归我校,以后不断变迁、成长,成为了当今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其中除了前已述及的始于1913年的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的电气机械科之外,该是这诞生在1937年的铁道部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动力机械门属最早的专业了。

第二节应变期间(1937~1945)

展开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策划了卢沟桥事变,对我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淞沪战事。刚刚奠定基础并且有了一定发展的交通大学及其机械工程学院,不得不在危急之中着手应变。于是接下来有了“上海法租界时的交通大学”及其机械工程系,以及成立于1940年的国立交通大学重庆(小龙坎)分校及其机械系,还有1942年成立于重庆九龙坡的国立交通大学本部及其机械工程系、航空工程系和轮机专修科。

一、“上海法租界时的交通大学”及其机械工程系(1937~1945)

  在战火尚未燃及上海的时候,南京政府于1937年8月1日将交通大学由铁道部划归教育部管辖,改名为国立交通大学。随后教育部于8月6日令我校将原设的科学院改称理学院;将原有的电机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和土木工程学院均改称系,并合组成工学院。

  1937年10月1日,教育部指令我校“应立即在原址及上海租界内其他地点设法疏散,使各年级一律开课”。时淞沪战事西移,逼近徐家汇,我校旋即仓促迁入上海法租界,租借震旦大学、中华学艺社和中法工学院等多处场所作教学、办公和学生住宿之用。国立交通大学工学院下属的机械工程系也就随之进入上海法租界。人们把1937年10月起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个时段的位于上海的交通大学称作“上海法租界时的交通大学”。这是因为:

  (1)刚刚划归教育部管辖的国立交通大学于1937年10月迁入了上海法租界;

  (2)在1941年12月爆发太平洋战争之前,被称作“孤岛”的上海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形势很是险恶,为了不给日伪以接管学校的口实,黎照寰校长在多次密报重庆政府教育部和交通部请求把学校对外改称为私立大学而未获准之后,于1941年9月16日组成了有唐文治等11名成员的学校董事会,把校名改成私立南洋大学。尽管校长仍是黎照囊,院、系等一切组织结构及其成员没有变动,经费由重庆政府暗中拨付,但学校名称是“私立”的了。

  除此之外,还因为位于上海法租界的私立南洋大学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的1942年8月没能逃脱被汪伪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的厄运,并且仍被称作国立交通大学,直至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二、教育部直辖国立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系(1937~1942)

  教育部直辖国立交通大学于1937年10月迁人上海法租界后,尽管经费短缺、用房紧张、教学设备有限、图书资料不足,但师资队伍基本上没有流失,学校仍然以培养交通领域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办学宗旨,发挥理、工、管相结合的长处,继承重视基础、重视实践、重视严格训练的办学传统。

  那时候,机械工程系分设铁道机械门、动力机械门、汽车门(自动机械门甲组)和飞机门(自动机械门乙组),系主任是胡瑞行。从迁入上海法租界的次年(1938)起到被汪伪政权接管的前一年(1941)期间,在机械工程系任教的有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兼任讲师2人,助教3人。从1938年到1941年共计有126名学生毕业。像其他一些院系一样,迁入上海法租界后的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不但竭尽全力保持原有办学水平,而且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和世界科技的发展,增加了“航空测量”(选修)和“工业经济”等一些教学内容。

  搬出徐家汇的低年级学生进行金工实习用的设备只有主要的金属切削机床和木工机床,而可供安装设备的场地很是狭窄,但机械工程系的领导和教职工对于教学实习环节仍然认真对待、精心安排、严格要求。

  对于专业实习,尽管上海市和附近地区的不少工厂当时已经或被毁或内迁,但教授们仍然多方联系,坚持落实,并且使之达到预期要求。

  1938年暑假时的三年级学生是在祥生汽车公司和银色汽车公司的有关部门进行专业实习的。

  毕业实习则安排到内地的路局和工厂进行。这一方面是由于在本市安排实习日益困难,而另一方面则更是为了使内地的用人单位更好地了解学生实际,有利于毕业生到那里去就业。

  国立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系还坚持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验。为了趁着中法工学院和震旦大学有关实验室安排本身教学任务后的空隙,借用他们的设备,老师们甘愿把他们要到场指导的这些教学实验,集中安排在酷暑季节进行。

  为了加强汽车门的教学,机械工程系于1939年1月向上海市公用局借来了司蒂倍克牌汽车剖面模型。

三、抗战期间国立交通大学重庆(小龙坎)分校的机械系(1940~1942)

  经过交通大学历届校友的推动,重庆政府教育部于1940年8月决定在重庆成立行政和教务工作都相对独立的交通大学分校,由教育部颁发拨给经费。校址选在重庆小龙坎,每年招收电机专业和机械专业的学生各40人。

  1940年入学的新生是由教育部统一招收的,11月初开始上课。到1941年,教育部令各大学自行招生,交通大学重庆(小龙坎)分校成立了招生委员会,在重庆、成都、桂林、昆明招生。除了额定的40名一年级新生外,机械系还接受了机械专业二年级插班生5名。

  1940年时全校教职员有20余人,徐名材任分校主任,中央大学工学院院长陈章兼任教务长,曹鹤苏主持机械系工作。1941年时的教职员增至30余人。吴保丰于1941年7月接徐名材辞去的分校主任职位。

  李熙谋于1942年2月到校任教务长。

  当时的办学条件极为艰苦,经费短缺、物质条件极差。物理实验是在相邻的重庆大学物理实验室进行的。金工、锻工、木工、铸工等方面的实习则借在附近的交通部汽车配件厂进行。

  这样的状况延续到1942年8月扩建成位于九龙坡的国立交通大学本部。

四、国立交通大学本部(重庆九龙坡)的机械工程系、航空工程系(1942~1945)和轮机专修科(1943~1945)

  20世纪40年代初,抗日战争后方的交通工程界人士提出了在重庆扩建和发展交通大学的迫切愿望。由于同时还担任重庆政府交通部技术人员训练所副所长、从1941年7月起接任国立交通大学重庆(小龙坎)分校主任的吴保丰的倡议,交通部随后同意采用“易地交换校舍”的方式,把将由壁山迁来的交通部技术人员训练所正在九龙坡建造的校舍扩建后改供交通大学使用。再加上曾任交通大学校长的宝天铁路工程局局长凌鸿勋的拨款支持,以及交通部电信管理局局长朱一成、交通部长徐恩曾等的帮助,规模比小龙坎分校大得多的九龙坡校舍得以于1942年8月建成。

  正在这个时候,重庆政府教育部于1942年8月8日下令:“交通大学即行由沪迁渝,该分校并入办理,迁渝后设土木、电机、机械、航空、管理五系,改为交通大学本部。”实际上从迁人九龙坡新校址起,重庆国立交通大学即随着形势的发展陆续设置了更多的系、科。到1945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它已发展到拥有9个系、2个专修科①、1个研究所、1700多名学生、280多名教职员的大学校。这9个系是土木工程系,电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航空工程系,造船工程系,运输管理系,财务管理系,工业管理系和电信管理系。2个专修科是轮机专修科和航海专修科。1个研究所是电信研究所。下面对机械工程系,航空工程系和轮机专修科作简要介绍:

  1.机械工程系

  国立交通大学本部于1942年11月1日在九龙坡新校址开学上课。当时机械工程系的学生共158人,其中一年级学生51人,二年级学生52人,三年级学生39人,四年级学生16人。

  柴志明教授于1942年接替原先在小龙坎主持国立交通大学重庆分校机械系工作的曹鹤苏教授,任机械工程系主任。

  当时,系里的图书、设备奇缺,到1943年仍未能创办起实习工厂,从而使大部分学生只能在暑假里去有关工厂实习。当时教材也极缺乏,大部分仰仗各科教授自编。

  学生在四年中应修满185个学分。

  2.航空工程系

  1936年时,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本部的机械工程学院设有铁道机械门、工业机械门和自动机械门等3个门类,而且还把自动机械门分成甲、乙两组。甲组的必修课都是与汽车(当时称自动车)有关的课程,但未曾制定乙组的单独必修课。

  及至抗日战争时期,迁入了上海法租界的教育部直辖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所设门类中,指明自动机械甲组为汽车门,而自动机械乙组为飞机门。1940年时为四年级学生开设的有关飞机的课程有“飞机结构”、“飞机设计”、“飞机仪表”、“螺旋桨设计”、“飞机发动机”、“飞机发动机设计”、“飞机发动机实验”以及“空气动力学”和“机场工程”等。

  1942年8月,国立交通大学本部(重庆九龙坡)经重庆政府教育部批准创办航空工程系。当时全系共有专任教授4人,副教授1人,助教4人。曹鹤苏教授任代理系主任。

  1942学年度开学时全系有一年级学生30名,二年级学生13名。

  及至1945年1月,全系学生达116名。

  经过重庆政府航空委员会及其所属各工厂的一再支援,该系得以逐年增添设备,而在1943年时已经建成了风洞实验室、发动机实验室、飞机结构实习室、飞机仪表及无线电实习室和空军军械实习室等。

  3.轮机专修科

  1943年6月,设有造船、轮机、驾驶三个专科的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并入重庆九龙坡的国立交通大学,其造船科经充实教学计划内容后改成四年制的造船工程系,而将三年制的轮机专修科和航海专修科附设其中。

  当时的造船工程系主任是叶在馥教授,轮机专修科主任是王超。

1945年1月时,轮机专修科有学生59人。

第三节 回到上海后的头三年(1946~1949)

展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结束。于是,重庆九龙坡的国立交通大学师生从1945年10月起分3批陆续复员回到上海。与此同时,曾被称作“伪交大”的、后又被改称“临时大学”的滞留在上海的交通大学的师生,纷纷返回徐家汇原校园,沪渝两地师生共同开展重建学校的艰巨任务。

  1946年5月,学校的复员工作完成,国立交通大学在重庆九龙坡的活动结束。

  1946年6月,重归故里上海徐家汇的国立交通大学恢复工学院、理学院、管理学院三院制,并开学上课。从重庆九龙坡迁回的工程系科和滞留在上海的工程系科,被综合成土木工程、电机工程、机械工程、航空工程、造船工程和工业管理等6个系,以及电信、轮机和航海3个专修科,并由之组成工学院。

  那时的机械工程系设有机车门、自动车门和工业门。其属下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有:机械工程实验室、自动车工程实验室、机车实验室(尚在安装中),以及金工厂、铸工厂和木工厂(后将三者分别改称为铸工场、锻工场和木工场,或合称铁木工厂)。

  航空工程系设飞机结构门、飞机发动机门和空气动力门。其属下的实验室有飞机发动机实验室、航空仪器实验室、航空气象实验室、风洞实验室和喷气发动机实验室(后两者尚在筹划中)。

  造船工程系设船舶门和轮机门,并正筹划船模试验池和轮机实验室。

  轮机专修科于1947年被扩展成为轮机工程系,而原由造船工程系筹划的轮机实验室随之划归轮机工程系。

  1949年1月时,工学院拥有10个系和1个专修科,较1946年6月刚归故里时多了轮机工程系、水利工程系、纺织工程系和化学工程系等4个系,少了轮机专修科和航海专修科。但机械工程系、航空工程系和轮机工程系的体制及下属试验室,除了航空工程系新组建一个艇机实习室、造船工程系新组建一个船体模型室和一个光弹性实验室外,较之1946年时并无多大变化。

第四节 院系调整期间(1949~1956)

展开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历了53年的交通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6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国立交通大学。7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文(高)教(字)第一号命令,委派吴有训、陈石英、朱物华等19人为国立交通大学校务委员,并由朱物华兼任工学院院长。

  与此同时,华东军政委员会着手对高等学校的局部院系进行调整。

  1949年8月22日,国立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通过《交通大学行政系统组织条例(草案)》对学校的行政系统组织机构进行调整。但其规定的工学院下属系、科,与1949年1月时的相同①。

一、改变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和轮机工程系建制的1951年的局部院系调整

  1951年6月12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对国立交通大学等高等学校进行较大规模的局部院系调整,其中有关于交通大学的部分包括:①将工业工程系调整到机械工程系;②将轮机工程系调整到造船工程系、设轮机组。

  经过这次局部院系调整,国立交通大学的工学院下设土木工程、电机工程、机械工程、航空工程、造船工程、水利工程和化学工程等7个系,以及1个电信专修科。

二、大规模院系调整后的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动力机械制造系和运输起重机械制造系(1952~1956)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院系调整,建立我国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体系,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满足新中国对建设人才的需要。

  根据1952年7月28日下达的《华东区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设置方案》,交通大学所设机械类系科由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同大学等三校的机械系,中华工商专科学校的两年制机械科,以及上海工业专科学校的动力科合组而成。8月21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又通知将华东交通专科学校的两年制机械科调整到交通大学。交通大学所设造船系科由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武汉交通学院等三校的造船系,以及武汉交通学院、上海工业专科学校等两校的造船科组合而成。

  交通大学当时所设的机械类3个系是:机械制造系,动力机械系和运输起重系。

  机械制造系下分设机械制造工艺、金属切削机床及其工具、金属压力加工及其设备、金相热处理及其车间设备、铸造机械及铸造工艺等5个四年制本科专业。新办了5个两年制的机械制造类专修科:金工专修科,铸工专修科,锻工专修科,热处理专修科和金工工具专修科②。动力机械系下分设汽车制造、内燃机制造、涡轮机制造、锅炉制造、蒸汽动力机械制造等5个四年制本科专业。

  运输起重系下分设起重运输机及其设备、蒸汽机车制造、车辆制造等3个四年制本科专业。

  造船系属下的2个四年制本科专业是船舶制造专业和船舶蒸汽发动机及装置专业;2个两年制专修科是船舶制造专修科和船舶蒸汽发动机专修科①。

  经过1952年的大规模院系调整,交通大学成为包括机械、电机、造船三类而分设7个系的多科性重工业学科的大学。

  在这次大规模院系调整中,交通大学的航空工程系被整体调出,而与兄弟院校的有关系科一起组成华东航空学院。

  继1952年的大规模院系调整后,还陆续有一些个别院系的调整,在此一并记述。

  1953年,根据全国工学院行政会议决定,南京工学院机械系的铸工专修科调来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

  1954年底,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属下的汽车制造专业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机械工业部和高等教育部,关于以交通大学、山东工学院、华中工学院三校的汽车制造业,以及华中工学院的内燃机制造专业的师资、设备为基础成立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的决定,被调去长春。

  1955年5月,各专业开始实施学校关于贯彻国务院将高等工业学校学制由四年改为五年的决定,并从1954年入学学生开始实施。

  1955年1月,大连工学院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机械工业部和高等教育部的决定,将大连工学院的造船系教师、三年级轮机工程专业学生、研究生和试验设备并入交大。1955年暑假,将其造船系的一、二年级学生合并到交通大学造船系。

  1956年暑假,交通大学造船系成为上海造船学院。

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动力机械制造系和运输起重机械制造系在50年代初期

  院系调整推动学校及其院系的体制和门类专业设置的变更,其本身就是教学改革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如前所述,交通大学原有的机械工程系不但通过院系调整而被分成机械制造系、动力机械系和运输起重系等3个系,而且又在机械制造系中设置5个四年制本科层次的专业和5个两年制专修科层次的专业;在动力机械系中设置5个四年制本科层次的专业;在运输起重系中设置3个四年制本科层次的专业。造船系通过院系调整设置了2个四年制本科层次的专业和2个两年制专修科层次的专业。这都表明由此走上了按专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道路。

  在这同时,机械制造系建立了机械制造工艺、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金相热处理、金属压力加工、金属工学、焊接、铸工和生产组织等教研组。动力机械系建立了压缩机、热能、水力、内燃机、热工、涡轮机和锅炉等教研组。运输起重系建立了内燃机车、电气机车、蒸汽机车、起重机和车辆等教研组。还有当时隶属于教务处的工程画、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教研组。

  除了推动体制和门类专业设置变更,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教学改革还涉及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采用前苏联教材、学习前苏联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健全考试和考查等制度的许多方面。

第五节 交通大学上海部分期间(1957~1959)

展开

一、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和第一机械工业部于1957年规定的专业设置,以及学校当时所设的相关教研组

  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和第一机械工业部于1957年9月下达的《关于交通大学迁校及与上海造船学院、南洋工学院合并问题的批复》中,规定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在1957年暑假后设置机械制造类的机械制造工艺、金属切削机床及工具专业①,铸造工艺及机器专业,金属压力加工及机器专业,金属学及热处理车间设备专业,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运输起重机械制造类的起重运输机制造专业,车辆制造专业,蒸汽机车制造专业,内燃机车制造专业,电气机车制造专业;船舶动力类的船舶蒸汽发动机及装置专业,船舶内燃机发动机及装置专业;动力机械类的热力机械制造专业。

  当时机械制造系下属的教研组有:机械制造工艺学教研组,金属切削机床及工具教研组,铸工教研组,金属压力加工教研组,金属工学教研组,金相热处理教研组,焊接教研组,生产组织教研组等。运输起重机械制造系下属的教研组有:起重机教研组,车辆教研组,蒸汽机车教研组,内燃机车教研组,电气机车教研组,以及原先直属于教务处的机械原理教研组和机械零件教研组。

  船舶动力系下属的教研组有:船舶锅炉及蒸汽机教研组,船舶涡轮机教研组,船舶内燃机教研组,船舶辅助机械教研组等。

  动力机械系不设教研组。

  原先的工程画教研组这时已被改称为画法几何及工程画教研组,但仍隶属于教务处。1958年划入基础部。

二、船舶动力系于1958年所作的专业调整和专门化调整,以及工程物理系的建立

  1958年时,船舶动力系所属的“船舶蒸汽发动机及装置专业”和“船舶内燃发动机及装置专业”被改组成“船舶动力装置专业”,而在该专业中设“船舶蒸汽动力装置”和“船舶内燃机及装置”2个专门化及“船舶涡轮机专业”、“船舶内燃机专业”和“船舶锅炉专业”。

  与此同时,学校曾建立工程物理系,设“核反应堆”、“加速器”、“核材料”3个专业。

三、机械制造系、运输起重机械制造系、船舶动力系于1959年所作有关教研组设置的调整

  1959年7月,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全面修订各专业的教育计划,并调整系和教研组的设置。对原属机械制造系的“铸造工艺及机器专业”、“金属压力加工及机器专业”以及“金属学及热处理车间设备专业”改变名称。其中:“金属压力加工及机器专业”在改称为“锻压及轧钢专业”后,分别在机械制造系和新建的冶金系(曾称冶金学院)设“锻工专门化”和“轧钢专门化”;“金属学及热处理车间专业”在改称为“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后改属冶金系。此外,机械制造系还增设了“精密仪器仪表专业”,建立了“精密仪器仪表教研组”。

  运输起重机械制造系原有的“蒸汽机车制造专业”和“内燃机车制造专业”被合并为“热力机车制造专业”;“起重运输机制造专业”被改称为“起重与运输机械制造专业”。“蒸汽机车教研组”和“内燃机车教研组”被合并为“热力机车教研组”。

  船舶动力系在将下属专业调整为“船舶锅炉专业”、“船舶内燃机专业”、“船舶涡轮机专业”和“船舶动力装置专业”之后,保留了原有的“船舶内燃机教研组”和“船舶涡轮机教研组”,而将“船舶锅炉及蒸汽机教研组”改成“船舶锅炉教研组”,将“船舶辅助机械教研组”改成“船舶动力装置教研组”,此外,还增设了“热工教研组”。

  1959年7月31日,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分别独立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

第六节 上海交通大学独立之初的六年余期间(1959~1966)

展开

  国务院于1959年7月31日批准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分别独立成“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学校于1966年6月初因

“文化大革命”而“停课闹革命”。所以上海交通大学在初始阶段仅正常运转了六年多。

  1960年2月时,上海交通大学共有8个系、37个专业。机械制造系内设:机械制造工艺、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专业;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锻压及轧钢专业(锻工专门化);起重运输机械专业①。船舶动力机械系内设:船舶动力装置专业;内燃机专业;锅炉专业;涡轮机专业;船舶辅机专业;原子能动力装置专业。精密仪器仪表系内设精密仪表(陀螺仪设计与制造)专业。

  1961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划归国防科委,同时接受高等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的领导。其基本任务是为国防工业服务;以造船为中心,军用为主,兼顾民用;从而使之成为一所国防工业院校。

  这时候,各系的名称均改用序号:船舶动力机械系为二系,工程物理系为三系,冶金系为七系,机械制造系为八系。

  同时,船舶动力机械系(二系)创立“船舶辅机及设备系统”专业,学习年限五年。

  1962年8月,国防科委批准上海交通大学设8个系32个专业。运输起重机械制造系改为机车车辆制造系,其中的“起重与运输机械制造专业”改属机械制造系,并改称为“起重运输机械专业”。原属运输起重机械制造系的机械原理教研室和机械零件教研室(1961年9月前称“教研组”)一并划归机械制造系。此外,在机械制造系成立了船舶特种机械专业。

  与此同时,工程物理系被撤销,原有3个专业与原子能动力装置专业调整到船舶动力机械系后被改成“核动力工程”一个专业。它以船用为主,设“核反应堆工程”和“核动力装置”两个专门化。学习年限为五年半。

  1963年时,原先设在机械制造系的“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锻压及轧钢专业(锻工专门化)”以及“焊接工业及设备专业”改属冶金系,并将前两者分别改称为“铸造专业”和“锻压工艺及设备专业”。在这同时,机械制造系内的精密仪器仪表专业被并入机械制造专业。

  1964年时,机车车辆制造系改称机车系,机械制造系改称机械系,船舶动力机械系改称船舶动力系。机械系于是年创立舰用火箭发射装置专业。

  1965年6月,国防科委批准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机械制造工艺专业(820专业)半工半读试点班和水面船舶设计与制造专业(110专业)半工半读试点班。同时,机械系为之把“820教研室”设置成专门从事机械制造工艺专业半工半读教学的基本组织,并成立相应的中国共产党支部。

  1965年12月,起重运输专业(840专业)与上海起重运输机械厂和浙江大学等协作,设计和试制成跨度分别为19.5米和22.5米,而起重量为5吨和10吨的两种单主梁桥式起重机。

  1965年12月,上海市科委决定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122工程研究所,研究设计实验反应堆(728工程前身),编制暂定300人。              

  1965、1966年两年接受上海科技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生14人为研究所专业技术人员。1967年接受调入原哈军工核反应堆工程专业研究人员约20人。

  1966年6月,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我校“起重运输机械”专业在技术革新和教学改革中取得显著成绩,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青年助教胡宗武作为代表出席大会,并在高校分会场向代表们做了汇报;我校冶金系主任、著名冶金专家周志宏教授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会议。上海另一所高校的先进单位代表是复旦大学数学系主任、著名数学家谷超豪教授。出席大会的代表有六千多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董必武、邓小平等出席大会,陆定一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致贺词,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国宴招待代表。

  1966年6月,全校共有9个系、34个专业和1个基础教学部。机械系所设的专业有: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专业(810专业),机械制造工艺专业(820专业),舰用火箭发射装置专业(830专业),起重运输机械专业(840专业),船舶特种机械专业(850专业)。船舶动力系所设的专业有:船舶蒸汽涡轮机与燃气涡轮机专业(210专业),船舶锅炉专业(220专业),船舶内燃机专业(230专业),船舶动力装置专业(240专业),船舶辅机及其系统专业(260专业),核反应堆工程专业(270专业)。

第七节 “文化大革命”至其结束时的十余年间(1966~1978)

展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课闹革命”,教学工作停顿了7年,直至1973年9月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但从1970年起,学校的归属关系、体制和门类专业设置等却有较多变动。

  1966年7月17日,中国共产党上海交通大学党委扩大会议研究推广机械制造工艺专业试行半工半读一年来的经验①。7月21日举行了现场会。

  1970年2月,学校划归海军领导,由第六机械工业部代管。

  1970年7月,学校进行体制改革,除机车系外,其余8个系被改组成造船、船舶机械、船舶电工、电子仪器设备、中心试验研究等5个大队。

  船舶机械大队(简称二大队)以学校的原附属工厂为主要基地,由附属工厂和船舶动力系(二系)、冶金系(七系)、机械系(八系)的有关专业参与筹建。

  大队下设专业连队。船舶机械大队(二大队)所属的5个专业连队是:船舶内燃机(包括增压器)专业连队,造船机械工艺设备专业连队,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连队,锻造工艺及设备专业连队,热处理工艺及设备专业连队。

  1970年10月,船舶机械大队(二大队)着手试制输出功率为2000~3000马力的高速轻型柴油机,以备作教学中的典型产品①。同年,船舶动力装置专业停办其中的船舶蒸汽动力装置专门化。

  还有,机械制造系始建于1959年,而在1963年被并入机械制造工艺专业的精密仪器仪表专业,于1970年获重建②。

  1971年,根据第六机械工业部批示,船舶蒸汽涡轮机与燃气涡轮机专业改以船舶燃气涡轮机为主,兼顾船舶蒸汽涡轮机。

  第六机械工业部还在1971年底下达通知,规定上海交通大学重点培养船、机、电,兼顾培养机加工、热加工和舰船、电子方面的技术人员。

  1972年3月,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精神,学校将教学组织体制恢复为系和教研组(1961年9月前称教研组),设船舶制造系、船舶动力系、电机工程系、无线电系、热加工系和机械系等6个系,以及一个基础部和一个附属工厂。

  1973年9月,机械系的“船舶特种机械专业”被更名为“泵及液压传动专业”。船舶动力系的“船舶辅机及其系统专业”改为“船舶制冷装置及其系统专业”,以船舶制冷、空调为主。“船舶锅炉专业”及“船舶锅炉教研室”被撤销。

  与此同时,机械制造工艺、精密仪器仪表、泵及液压传动、起重运输机械等专业的“文化大革命”中第一届工农兵学员1060人入学。学习 年限为三年,按照“文化大革命”后被彻底否定的“结合典型产品”组织教学。

  1974年起,中国共产党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先后派出三至四批教师去西藏支教。1974年5月,首批周仁等3人支援西藏教育事业2年。

  1974年9月,全校招收机械制造工艺等专业的第二届工农兵学员1309人。全校20个教研室、研究室试办学习年限为两年的研究生班,共招收工农兵研究生86人。其中船舶内燃机(辅机)专业招7人,起重运输机械专业招4人,机械制造工艺专业招3人,泵及液压传动专业招4人,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及设备专业招4人,船舶蒸汽涡轮机与燃气涡轮机专业招3人①,核动力工程专业招2人?。

  1975年时,还开办了机械设计基础师资训练班。

  1975年9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文教组批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分成机械一系和机械二系。在再一次对各系名称给予序号后,船舶动力系是二系,热加工系是五系,机械一系是六系,机械二系是七系,新增设的精密仪器仪表系是八系。全校共招收机械制造工艺等专业的第三届工农兵学员1063人。

  1976年,除机械制造工艺专业和固体力学专业外,原先在1974年曾试办研究生班的18个专业,以及电子计算机软设备专业和计算中心,招收工农兵研究生79人。

  与此同时,全校共招收机械制造工艺等专业的工农兵学员1000人。

  1976年5月,中国共产党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批准周仁、朱立三等4人支援西藏教育事业2年。其中周仁同志已于1974年赴藏,又申请继续援藏2年。

  1977年起恢复高校正常入学考试,并规定本科生的学习年限由1955年起实行的五年恢复为四年。是年共招生1057人。

  1977年时,全校共设25个专业和7个研究室,其中包括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泵及液压传动、起重运输机械、陀螺仪及导航仪器、精密仪器仪表船舶燃气轮机、船舶内燃机船舶动力装置、船舶制冷装置与空调系统、核反应堆工程等专业。

  1978年,我院朱物华教授出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1978年,经学校批准包括机械系刘国良等在内的5位同志支援西藏教育工作两年。

  197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振动、冲击、噪声研究所建成;精密仪器仪表专业从1978年起划归建于1975年的精密仪器系。

第八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1991)

展开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它所形成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承担起艰巨的使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从1979年到1991年的10余年间,上海交通大学的规模成倍扩大、水平显著提高、发展令人瞩目。仅就机械与动力工程专业而言,在此期间先后组成了27个学科组;建立了2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学科(专业)的博士点,13个学科(专业)的硕士点;获得了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3个国家科技成果(进步)一等奖。

  1979年6月,第六机械工业部批复上海交通大学,同意恢复创建于1956年的夜大学,先设本科层次的机械工程(制造)和电子技术两个专业。学习年限为五年,每周安排13个学时的课程。机械制造专业于当年至1995年底共招收夜大学本科生696人。

  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上海交通大学在机械制造、机械学、热力叶轮机械、内燃机、振动冲击噪声等学科(专业)设立博士点;在机械制造、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机械、机械学(包括摩擦学)、热力叶轮机械、内燃机、轮机工程、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振动冲击噪声等学科(专业)设立硕士点。

  198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交通大学改属教育部,由教育部与上海市双重领导,而以教育部领导为主。

  1983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重点学科发展规划》决定加强机械制造、液压传动与气动、工程机械、机械学、工业机器人、船舶涡轮机、船舶内燃机、振动冲击噪声等学科的建设。

  1984年,我院翁史烈教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1984年1月,国务院批准上海交通大学在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机械两个学科(专业)设立博士点。夜大学开始设立本科层次的动力机械专业和机械设计专业。学习年限为五年。前者于1984年至1995年底共招收了78人,而后者则总共招收了208人。

  1985年5月,校长办公会议决定取消作为教学基本组织的教研室,建立作为教学、科研基本单位的学科组。

  机械工程系随之建立了精密加工、特种加工、机械测试与控制、流体传动与控制、工程机械结构分析、工程机械、现代设计、工程图学、计算机图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构学与机械动力学、机械设计与摩擦学等学科组。

  动力机械工程系随之建立的学科组有:叶片机械稳态动态性能和仿真学科组、叶片机气动热力学学科组、内燃机稳态及动态性能学科组、发动机强度学科组、代用燃料及燃烧学科组、动力装置性能学科组、自动控制与操纵学科组、热工学科组、热能工程学科组、制冷技术学科组、空调技术学科组、低温技术学科组、反应堆热工设备及系统学科组、反应堆工程学科组、工程热物理学科组等。

  夜大学开始设立大专起点升本科的机械制造专业,以及专修科层次的机械设计专业。1985年至1995年底分别总共招收了132人和89人。

  1986年7月,国务院批准上海交通大学在工程热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专业)设立博士点;机械工程系举办机械制造工艺助教进修班,学习年限为一年,所学主要课程约有600学时。

  同年,夜大学开始设立专修科层次的机械制造(标准化)专业和工业企业管理专业。1986年至1995年底分别总共招收了85人和30人。

  1986年,机械工程系重建曾于1952年起设在动力机械系,而于1954年被调整至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的汽车专业,设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专科。1934年时,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本部的机械工程学院曾在其机械工程科中创立了汽车工程门。

  1987年3月,国家教委在全国开展了解放后的第一次评选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工作。洪致育、林良明所编《连续运输机》(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获国家优秀教材奖。顾宏中所著《涡轮增压柴油机热力过程模拟计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获部委级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7年6月,根据中苏两国政府教育合作计划,上海交通大学与莫斯科动力学院结为姊妹学校。

  1987年7月,“液电冲击波体外破碎肾结石技术”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7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和第二汽车厂达成由厂方捐赠50万元,在上海交通大学筹建汽车试验室的初步协议。

  1987年,热能工程研究所成立。

  1988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民航局103厂共同完成“阿依-24发动机振动故障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8年9月,机械工程系参与的上海交通大学和胜利油田联合设计的世界第一座极浅海步行座底式石油钻井平台—“胜利二号”在青岛北海船厂顺利下水。

  1988年10月,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联合批准振动冲击噪声实验室为用世界银行贷款筹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研制成功的“上海一号”弧焊机器人在1988年上海市引进技术消化吸收成果展览交流会上展出,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1988年国家教委的“七五”期间高等院校重点学科评选中,动力机械工程系的“振动冲击噪声”和“热力叶轮机械”学科被评选为国家重点学科。

  1989年2月,国家科委批准建立机械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包括机械制造、机械学、工程机械、液压传动与气动、振动冲击噪声等专业。获准每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名额为3人(1991年时减为2人,1995年起恢复为3人)。

  1989年3月,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在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生教育评估中名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同类专业前茅。

  夜大学开始设立专修科层次的汽车维修与检测专业。1989年至1995年底共招收了202人。

  1990年3月,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获198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以及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成果名称是“坚持教学改革,高质量培养机械制造专业人才。”

  1990年10月,机械工程系参与的上海交通大学与胜利油田共同完成的“胜利二号极浅海步行座底式钻井平台”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并由国家专利局授予中国专利奖。

  1990年11月,国务院批准上海交通大学在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工程学科(专业),以及机电控制及自动化学科(专业)设立硕士点。

  1990年12月,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包括工程热物理、内燃机、热力叶轮机械、制冷及低温工程等专业。获准每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名额为2人。

  1991年3月,顾宏中等所编著的《柴油机增压及其性能优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被评为国家优秀教材。

第九节 改革开放的开初六年(1992~1997)

展开

  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在南方的重要讲话,以及同年10月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基本路线中,中国共产党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提出了学校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机械工程系和动力机械工程系的教工们坚持不懈地向着校党委提出的“每年变个样,百年校庆大变样”的近期目标和建设“211工程”的长远目标奋勇前进!

  1992年,“胜利二号极浅海步行座底式钻井平台”科研成果获1992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与国家专利金奖:同年,机器人实验室成为国家高技术柔性系统网点开放实验室;夜大学开始设立大专起点升本科的工业管理工程专业,当年招收了36名学生。

  1993年3月,中国核动力研究员第三研究所与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工程系核动力研究所签订联合建立“核技术研究开发应用研究室”的协议。

  1993年4月,机械制造基础学科组获199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成果名称是“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深化金工课程改革”。

  1993年6月,由航空航天部第三研究院从该年起在上海交通大学动力机械工程系等系毕业班中设立的“海鹰”奖学金首次授奖。

  1993年10月,机械工程系研究生9106班被国家教委和团中央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标兵”称号。同年,成为国家教委部门开放实验室的“集成工艺设计自动化工程实验室”建成,由国家科委验收通过,向全国开放。

  1993年12月,汽车设计制造(车辆工程)、工程图学等学科经国务院批准,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3~1994年,先进制造技术、汽车设计制造、机械制造、反应堆工程与反应堆安全、热力叶轮机械、振动冲击噪声等学科被列入上海交通大学“211工程”中的重点学科。

  1994年,我院阮雪榆教授受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4年2月,严隽琪等被评为上海交通大学的首批“跨世纪优秀科技人才一—金牌选手”。

  1994年3月,动力机械工程系等12个系的50名品学兼优本科生获“万邦航运集团曹文锦奖学金”。

  1994年4月,中德合作的上海交通大学CIM培训中心进行启动剪彩仪式,德国巴符州代表团一行百人来校参加活动。

  1994年5月,探索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全面技术合作的“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科学和工程研究院”由双方代表签署协议书,并挂牌成立。董事会实行双董事长制,翁史烈校长和陆吉安总裁担任董事长,翁史烈兼任院长。

  1994年8月,机械制造工艺专业1982届毕业生、美国密歇根大学吴贤铭制造研究中心主任倪军获1994年美国杰出青年教师总统奖。

  1995年,我院翁史烈教授受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挂牌。

  1995年4月,美国密歇根大学吴贤铭制造研究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签订合作协议书。

  1995年5月,上海先进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放实验室)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

  1995年9月,依托于上海交通大学的“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由国家教育委员会接受国家计划委员会委托组织的专家委员会验收。

  1995年时,全校共设4个学院、30个系、49个专业。其中包括下设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以及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专科的机械工程系;下设热力发动机专业、制冷与低温技术专业、核工程专业的动力机械工程系;下设热能工程专业的能源工程系。

  1996年,设立工业工程专业。

  1997年,成立工业工程系。

  1996年,动力机械工程系与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共建“环境工程实验室”。

第十节 机械工程学院和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期间(1997~2001)

展开

  1997年6月,在动力机械工程系和能源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

  1997年8月,在机械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机械工程学院。

  1998年,机械工程学院和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开始招收委托培养的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学位。学习年限2.5~3年。报考学科包括:机械工程(含机电一体化),车辆工程,工业工程(含物流与供应链),动力工程(含热能、制冷及空调),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2000年8月,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依托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0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工学院签订共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协议,并获国家教育部批准。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4+2+3”的人才培养模式①,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形成国际性的合作科学研究。

  2001年,时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的严隽琪教授出任上海市副市长。

  2001年5月,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依托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太阳能发电及制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第十一节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02~)

展开

  2002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成立。

  2002年3月,工业工程系更名为工业工程与管理系。

  2002年11月,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复建航空航天工程系。

  2003年4月,于2001年9月进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博连读试点班学习,而在2002年9月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继续学习的12名研究生,在密歇根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设有5个系,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个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15个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的二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3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本科专业、5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

  5个系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动力与能源工程系,工业工程与管理系,核科学与系统工程系,航空航天工程系。

  4个国家重点学科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

  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是车辆工程学科。

  2个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是机械工程学科和动力工程学科。

  15个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的二级学科的名称是: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电子工程       车辆工程

  动力机械及工程     制冷及低温工程

  热能工程           流体机械及工程

  环境工程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工业工程核能科学与工程

  工程热物理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1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的名称是:

  机械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电子工程

  车辆工程                       动力机械及工程

  制冷与低温工程                 热能工程

  流体机械及工程                 环境工程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工业工程

  核能科学与工程                 工程热物理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3个博士后流动站是:

  机械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4个本科专业是: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工业工程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

  5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是:

  机械工程(含机电一体化)车辆工程

  工业工程(含物流与供应链)动力工程(含热能、制冷及空调)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此外,学院在2003年时拥有“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太阳能发电与制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国家863/CIMS网点实验室、机器人网点实验室等。

  在2004年9月前的4年中,密歇根大学工学院根据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于2000年8月的共建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协议,先后派出15位教授在原先的机械工程学院以及后来的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开设16门核心课程。同时,上海交通大学共派出31名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其中18人随后取得密歇根大学工学硕士学位)、30名本科生、6名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赴密歇根大学学习。

  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设有5个系,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个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14个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的二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

  3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本科专业、7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其中与2003年时不同的是:

  (1)增加了“机械电子”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2)2个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是“机械工程”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

  (3)在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的二级学科中,取消了原先设有的“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和“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新增了“飞行器动力系统”学科;

  (4)在硕士学位授子点中,增加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取消了“工程热物理”学科;

  (5)2003年时的“工业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改称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

  (6)增设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7)在工程硕士培养领域方面,原先包容在“工业工程”领域中的”“物流工程”被单列了。此外,还增加了“项目管理”领域。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在2004年时拥有下列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振动、冲击、噪声”国家重点实验室,“动力机械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太阳能发电与制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数字化汽车制造重点实验室,国家863/CIMS网点实验室,机器人网点实验室等。

  2005年6月,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合作办学,签署了继续合作协议。

资料来源:百年蕴聚铸辉煌—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院史(1913-2005)

影音資料

更多 >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