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公告 >中国科协办公厅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22年度科普中国选题指南》的通知

中国科协办公厅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22年度科普中国选题指南》的通知

来源:中国科协发布时间:2022-03-28 10:04

摘要: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工作导向,以国家战略和基础研究的科学普及为工作重点,强化科普的价值引领,凝练重大事件和公众关切,研究制定《2022年度科普中国选题指南》。

中国科协办公厅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22年度科普中国选题指南》的通知

科协办函普字〔2022〕42号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中国科学院院属各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推进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工作导向,以国家战略和基础研究的科学普及为工作重点,强化科普的价值引领,凝练重大事件和公众关切,研究制定《2022年度科普中国选题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贯彻执行,加强宣传,引导和调动各方力量坚持“四个面向”,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积极投身科普事业,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2022年度科普中国选题指南

一、背景意义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上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同年6月3日,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要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重点,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等5大工程,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2021年,中国科学院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基础研究十条”)。2022年,我国将加快制定实施基础研究10年规划,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科学前沿重大问题,加强使命驱动的建制化基础研究。

二、总体原则

    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推进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坚持以“四个面向”为工作导向,以国家战略和基础研究的科学普及为工作重点,强化科普的价值引领,凝练重大事件和公众关切,研究制定《2022年度科普中国选题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全社会开展科普创作和传播提供参考,助力建设科技强国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三、选题方向

(一)解读国家战略

    以社会关注为切入,对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制造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等重大战略及政策的科技背景和相关知识进行阐释,引导公众科学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二)解读前沿科技

    围绕科学前沿研究进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重大科技成果等,开展通俗且趣味的解读,帮助公众了解前沿科技进展,理解基础研究价值与意义,感受科技的飞速发展,引导公众思考科技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公众的科学求真热情。

(三)回应社会热点

    从公众关切出发,通过科学视角回应社会热点事件或议题,以热点为载体,普及科学知识、方法和精神,提升传播效果,推动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

(四)宣传科学人物

    挖掘科学家与科技事件中所蕴含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与科学精神,引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感受科学的魅力和科学家的风采,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投身科学事业的浓厚氛围。

(五)释疑生活万象

    从公众的日常生活出发,寻找大家熟悉但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科学的回答,注重体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和科学的无穷趣味,让科学技术走入生活,培养公众对科技探索的浓厚兴趣。

(六)普及应急知识

    选择防灾减灾和应急避险领域的常见问题,结合具体案例,准确生动、深入浅出地普及相关知识,增强公众的安全意识、自救互救知识及技能。

(七)澄清科学谣言

    针对流传较广的谣言,及时地解疑释惑,开展科学辟谣,澄清认知误区,形成科学权威结论,提升公众对谣言的辨别能力,塑造清朗网络空间。

(八)构建基础科学知识图谱

    立足科技发展与公众需求,系统梳理基础科学各学科的脉络、基础概念和经典问题,开展可视化的解读,形成系统化的科普,从根本上夯实科学基础,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提供基础支撑。

四、年度重点关注事件及科普关注点(包括但不限于)

序号

事件

科普关注点

1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1.重要战略、政策的科技背景

2.科技创新相关议题

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1.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原创性引领性科技

3.基础研究

4.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3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

1.冬季奥运会的科技支撑

2.体育运动中的科技

4

基础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年

1.基础科学对研究、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2.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现状

5

中国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

1.国家级太空实验室的建设

2.空间站开展的科学实验

3.空间科学

6

实验舱、神舟飞船、货运飞船发射等载人航天任务

1.中国空间站的建设

2.“问天”及“梦天”实验舱

3.航天员的空间站生活

4.神舟飞船的发射与返回

5.天舟货运飞船

7

“天问一号”探测器科学成果

1.“天问一号”的探测成果

2.行星科学

8

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科学成果

1.红外波段观测宇宙的新进展

2.大型天文望远镜

3.天体物理

9

大型强子对撞机(LHC)重启

1.高能实验

2.粒子物理

3.基础研究

10

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建成

1.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

2.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项目

3.上海光源(二期)

4.子午工程二期

5.美国稀有同位素束流装置

11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等大科学装置新进展

1.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2.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

3.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4.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

5.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

6.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12

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等科学卫星相关成果

1.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

2.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的成果

3.温室气体监测卫星

4.其他科学卫星的成果

13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

1.生物多样性相关方案

2.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14

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和第六次气候评估报告

1.全球气候变化

2.碳中和

3.气候评估报告

15

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

1.海洋科学重要倡议与计划

2.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现状

16

俄欧火星探测、灵神星探测器等行星及小行星探测任务

1.俄罗斯“哥萨克”号登陆器和欧洲“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号火星车

2.美国灵神星探测器

3.美国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

17

多国探月任务俄罗斯、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探月任务

18

国家科学技术奖、诺贝尔奖等重大科技奖项

1.重大科技奖项解读

2.前沿科技领域重大成果概览

19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等重大科普活动围绕主题开展活动

20

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中国科学院科技成就展等大型科技展览结合展项、展品开展创作

五、年度重点关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

序号

类别

领域

1

前沿科技芯片研制,柔性机器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量子通信,云计算,超级计算,脑机接口、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引力波探测、粒子物理、低温物理、核物理,深地探测、深海技术及科学实验,新型电池、新材料、扩展现实(XR)技术

2

生命健康新冠疫苗、mRNA技术、抗新冠病毒特效药、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创新药物、器官重建与制造,极端天气和地震、地质、水旱、海洋、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应急避险,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医疗健康、全民健身运动

3

绿色环保碳达峰碳中和、碳固定,先进核能、绿色氢能、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低碳前沿技术、储能

4

现代农业现代种业发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抗灾稳产、农业科技,智慧农业、智慧水利,特色生态建设、绿色农业及农产品安全

5

重大工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深海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国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交通强国建设工程,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水网骨干工程,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

六、创作建议

请各有关机构围绕《指南》,采用影音视频、图文图书、互动直播等形式,严守科普创作的政治性和科学性,创新科普内容和方式方法,创作更多人民喜爱、国家需要的高品质科普作品。有关建议如下。

(一)强化价值引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见物见人见精神”的创作理念,将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科普创作全过程,将科学精神和中国科学家精神融入科普创作全过程,将国家需求和公众需求融入科普创作全过程,讲好新时代科技成就和中国科学家故事,推动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二)遵循科学规律

    坚持尊重科学事实、实事求是,不夸大、不自贬、不误导,注重融入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保证内容的科学性。作品要兼具科学性、普及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立意高远、科学严谨,能够引发共鸣;结构完整,条理清楚,逻辑合理。

(三)创新方式方法

    分析受众、传播渠道和使用场景的需求和特点,创新内容呈现方式,从理念、体裁、形式、技术等角度进行创新。鼓励融合创新,跳出传统科普框架,积极利用新技术,探索科普与文化、艺术、影视等领域融合,生产更具创意、更有启发性的科普作品。

(四)注重传播效果

    以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提升作品影响力为重点,结合社会热点和新闻传播规律。优化作品内容和形式,设计兼具吸引力和科学性的标题、宣传图和文案,在保证科学性基础上,做到文字通俗流畅、镜头丰富自然、画面直观形象,让作品更加生动趣味,触达更多受众。做好作品受众的跟踪反馈,及时总结并指导后续创作,持续提升科普覆盖面和影响力。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