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公告 >观点|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中华文脉中传承发展科学文化

观点|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中华文脉中传承发展科学文化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发布时间:2023-10-23 20:50

摘要:发挥“润物无声”的文化渗透力,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把握科学文化传播和成长规律,结合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实践,把科学文化植根于社会文化的土壤中,为创新创造提供丰富营养,不断增强中华文明发展后劲。

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同时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要担负起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担负起新时代新征程新的文化使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科学文化建设,既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又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与挑战,如何把握历史机遇突破发展,是科学文化工作者应当思考和行动的问题。

 

立根铸魂,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孕育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和魂。探寻传统科学文化的历史轨迹,需要植根于以儒、道、易学互补的多元复合传统文化之中,一脉相承而又不断推陈出新的优秀传统文化为科学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滋养。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奠定了传统科学文化的思想理论基础,道生万物的生成论、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万物变化的运动观、道法自然的生态观、真善美和的伦理观决定了传统科学的历史走向,汉代农工业、丝绸业、冶炼业、医药等行业发展起来,天文学、史学、工学、经济学等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儒家经学向玄学转变、儒道联盟的形成带来自由开放的社会生态,几何学成果远超实用需求,数理实验科学和实验技巧开始萌芽。宋元玄学向理学转变,探寻自然规律和世界本源,追求理性和创新精神,从逻辑、数学和实验方面构筑了科学理性的基本框架。明清阳明心学以物格物发展到以心格物,推动了传统科学文化又一次繁荣发展,中国传统科学“雅学”奠定基础。综观中华五千年科技发展史,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道法自然、格物致知、经世致用、和合共生等文化理念影响深远,蕴含其中的探索、创新、求真、理性、协同、尚善等科学文化特质,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中华文脉中传承科学文化,需要系统梳理、整体还原中华五千年科学文化的原生环境、精神内涵和文化根源,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探索创新精神。需要以历史眼光、世界眼光、前瞻眼光,表达思想的创新、理念的创新、展现形式的创新、传播路径的创新,在交流交融中融会贯通,在传承创新中构建和培育新时代科学文化话语体系。

兼收并蓄,秉持开放包容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明能够生生不息、连绵不绝,就在于其强大的融合力和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先后传入中国,与儒、道文化相融合,给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带来深刻改变,实现了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品格。丝绸之路打开后,很多科技成就、文化成就流传到印度、阿拉伯、欧洲,在世界文明发展中做出了卓越贡献。近代以来,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在文化碰撞中实现交流融合。从“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了中国科学发展的建制化进程,中华科学文化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使我们重新迎来科技发展的“春天”。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史充分证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实现进步的。今天,在推进科学文化建设过程中,更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熔铸古今、汇通中西、兼收并畜,破解中西二元对抗,推进科学文化融合发展。

赓续文脉,坚持守正创新

文化是科技创新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固本开新、勇于开拓,不断提出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天下同利,和而不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赓续中华文脉,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勇于接受新事物。进入信息时代,社会劳动分工复杂化,信息等各种资源高速流动,脑力劳动群体迅速增长,文明形态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打开,基于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科学文化建设必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文化。

推进科学文化建设,核心任务是要推动社会大众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遵循科学伦理,提升应用科学思维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科学创新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思维方式、社会氛围。这是一个长期过程,一项系统工程。发挥“润物无声”的文化渗透力,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把握科学文化传播和成长规律,结合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实践,把科学文化植根于社会文化的土壤中,为创新创造提供丰富营养,不断增强中华文明发展后劲。面向未来,要保持开放包容胸怀,着力培育新时代科学文化生态,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强化科学文化的公共服务功能,创新科学文化教育传播体系,健全科学文化事业和产业体系,努力提供适应大众文化消费需求、传递向善向上价值观念、体现科学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促进公众理解、接受、应用现代科技,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作者:付连斌 宣传文化部科学文化处处长)

来源:“科协之声”微信公众号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