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公告 >科普中国智库·观点丨共话构建大科普新格局

科普中国智库·观点丨共话构建大科普新格局

来源:中国科普研究所发布时间:2022-09-23 09:50

摘要:9月29日,以“融合赋能·变革转型——构建大科普新格局”为主题的2022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二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在京举办。

9月29日,以“融合赋能·变革转型——构建大科普新格局”为主题的2022年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二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在京举办。论坛邀请热心科普且拥有丰富科普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的院士专家,围绕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和构建大科普格局做主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名誉主任郎景和做了题为《科学普及是医生的职责》的报告。他表示,从民生民意、疾病防治、健康管理和医学本源角度而言,医学科普都十分重要。医学科普直接面向公众生命健康,是临床医生和医学研究者的应尽之责和必备能力,为公众理解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必要知识,架起了医学与大众、医生和病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同时,医学科普要在当下网络信息真假掺杂的形势下发挥好科学引导及匡正谬说的功能,提升大众关于是不是“病”等问题的分辨能力。医学的温度在于对病人和公众的关怀,因而医学科普成为传播医学温度不可或缺的途径。

 他提出,医生做科普应成为医生的基本工作观念,于医生而言科普必须要做且要会做。医生应加强科普创作能力,提升文学素养,充分利用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丰富创作手段,将人文关怀这一医学本源融入医学科普创作中,以讲好大众通俗易懂且喜闻乐见的故事。应推动医学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培育新人,通过医生队伍间的言传身教优势将医学科普的行为责任传承发扬,从林巧稚院士等老一代医学科普工作者身上汲取经验及科学家精神养分。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做了题为《数字时代的变与化》的报告。他表示,数字技术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改变。在数字技术与产业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下,企业的兴衰与数字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要深刻认识数字技术的重要性,同时更要掌握数字技术的演变节奏。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在智能家居、智慧交通、精准医疗和智慧城市等方面为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置身于数字空间。我们应当拥抱数字化,但同时要注意“数字身份”的安全可控。

他认为,当前数字技术的发展在科学技术领域已表现出相当大的前瞻性,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技术与商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融合拓展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存在”方式。但在拥抱数字化的过程中,人们也要警惕沉溺虚拟世界可能带来的认知疲劳和生命动力失调等问题。总体上看,在数字社会中,人们应当在构建安全、有意义的安身之所的前提下,进一步推动人与数字存在的融合发展。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王挺在报告中对《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进行解读。他表示,《意见》聚焦新时代科普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系统谋划、强化责任,从总体要求、主体责任、科普能力建设、提升科普效能和制度保障等七个方面回答新时代科普工作要求。《意见》体现了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要求,要深刻把握科普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与时代内涵。当前,我们正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支撑,科普工作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地位更加凸显,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筑基功能更加彰显。进入新时代,高质量科普已成为执政兴国、决胜未来的先决条件,成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战略抉择。

他提出,要把握发展大势,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意见》的深远重大意义。要全面落实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同等重要位置的要求,加强科普能力建设,落实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发展,强化科普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以高质量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科学根基。

中国地质博物馆二级研究员、自然资源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刘树臣就“科普价值引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与大众进行了探讨。他表示,“国家有需求、社会有需求、技术有保障”是当前科普面临的形式,科普工作的重心在新时期正在发生转移,更多关注思想、理念、观念、精神层面,帮助人们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要从新风尚、科学精神、职业精神、舆论和科技前沿导向五个方面发挥新时代科普的价值引领作用。

他提出,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思想的核心和精神实质。生态文明科普要大力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增强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引导公众理解、支持、参与保护和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地球环境,从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发挥科普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引领作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的形式相结合,以更接地气的传播方式代替说教形式。生态文明科普要树立“大”字理念,将大地学、大生态、大环境等融合为大资源,充分发挥学科资源优势,同时加强生态文明相关博物馆建设,推进网络新媒体平台与生态文明科普工作的进一步融合。

著名纪录片导演、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李成才以《如何利用影视做科普》为题,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与大众分享影视和科普之间的关系。他表示,以纪录片为例,当前科普类影像作品总体上看数量较少,提高科普影像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影视工作人员的科学素质,促进科研工作者参加影视创作的积极性,拓展其在各大媒体平台的传播渠道和空间。应建立起制度体系保障和媒体平台支撑,同时增强科普影视作品与市场的接轨。

他认为,科学类纪录片能否看懂影响着观众的获得感,要让科学在纪录片中生动地流淌,通过纪录片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文化。我国是一个自然大国,自然景观丰富、物种资源雄厚,要充分利用我国自然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展科学影视题材。希望通过影视推动科普,让公众拥有科学的素养、科学的精神、科学态度,让大众通过观看科普影像作品掌握一种科学视角,在评判重大问题时能够以科学视角进行解读,并形成日常行为习惯。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任定成与公众分享《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科普战略与实践》。他认为,科学普及的概念在我国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所以要从大范围、大历史观的大视野下来看待中国科普,从大科普的概念重新认识历史上与科普相关的一些概念、实践、纲领、战略部署。在大科普的视野下,总结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理念、法规政策、战略规划、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和检测评估,解读新时代中国科普事业的基本理念,是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的基本出发点,从而展望新时代中国科普事业的新走向和大战略。

他表示,我们越来越迫切地需要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普及和公众科技素养的普遍提升,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做出人才依托。科普工作在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也担当大任。当前科普投入仍以政府主导为主,政府的供给方式对科普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要深化供给侧改革,强化市场在科普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优化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提倡民营资本进驻科普产业,使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推动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的科普经济发展,实现科普产品向消费品的升级,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品质和创新动力。

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原副主任闪淳昌以《应急科普与应急管理》为题,与公众进行了深度探讨。他表示,我国应急管理进入了新时期,应急管理工作迎来新理念、新态势、新格局。应急管理工作是整个社会治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科普工作在整个应急管理工作中,起到的是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他提出,应急科普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关系密切,贯穿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之中。提高公众的忧患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关键要通过科普宣传教育,这样才能够筑牢防灾减灾的人民防线,提高全民族的安全文化素质,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我们要加强应急科普宣传教育,政产学研各界应紧密结合,政府机关、企业、科研单位、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在全社会的合力下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建设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