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日前修订通过,公布施行。1月21日,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主办“科普之光——《科普法》开启新篇章”网络直播活动在京举办,展示发展成就,展现科技力量,展望科普未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日前修订通过,公布施行。1月21日,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主办“科普之光——《科普法》开启新篇章”网络直播活动在京举办,展示发展成就,展现科技力量,展望科普未来。
院士畅谈:“科普应该走进千家万户”
“科普之光——《科普法》开启新篇章”网络直播活动设置了“点亮、启迪、齐飞、汇聚”四个篇章,宣传贯彻新修订的《科普法》。每个篇章设置“普法时刻”,院士专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独到见解,讲述国家科普体制机制改革日趋深化、科普能力建设不断增强的历程。
丛斌院士认为,理性、求是、求实、循规、诚信、创新、合作、纠错、向善等理念共同构成了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我国迈向世界科学创新高地和成为科学家摇篮的必要土壤。因此,“科普应该走进千家万户”。
金涌院士分析,新的产业要求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全民的素质提高很快地能适应新的技术的进步。“新修订《科普法》的出现,就给中国大约有200万左右专职的和兼职的科普人员吃了定心丸。”金涌院士对科普事业的发展充满了乐观。
王浩院士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科普的重要性。他的父亲是一名科学家,给年幼时的他一本科普书籍。书中描绘了大森林的奥秘,激发了他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也逐渐培养了他的系统思维与科学素养,促使他立志投身于科研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
青科接力:“向高而攀,向心而行”
在第三篇章“齐飞”环节,青年科研工作者通过现场接力演讲的形式,展现各自在促进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发展中的作为和思考。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胡中军用三个“度”概括了低温研究。第一是零度,低温研究是要冲击到零下271度,再降低2度就是“绝对零度”。第二是高度,在航天事业、高能物理、量子科技等前沿基础研究中,低温技术都不可或缺。第三是程度,自洪潮生先生创办我国第一个低温物理实验室以来,历经四代科学家薪火相传,我国的低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的舰长刘慧给大家描绘了未来人类在月面长期驻留生存的场景,是一个由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组成的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她们团队2013年成功研制出月宫一号,实现了100%的氧气和水的循环再生,系统闭合度高达98.2%。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严开祺研究员分享了从我国第一台载人深潜器“蛟龙”号、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到突破万米深渊的“奋斗者”号在材料和工艺上的升级迭代,他和团队希望为我国的海洋探测和开发贡献更多的力量。
李晓红教授展示了片上脑机接口的模型。
天津大学医学院的李晓红教授展示了她们团队在片上脑机接口技术上的突破。用干细胞技术培养的大脑,在植入电极芯片以后就形成了片上脑,设计初衷是为了攻克人类的大脑疾病,但在研究过程中团队发现,片上脑的学习、纠错能力超乎想象,功耗也低,具有生物智能特有的优势。这一发现为医学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无限可能,也可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多彩舞台:前沿科技赋能科普事业
活动现场,众多科技工作者、科普工作者通过舞台情景剧、微话剧、朗诵、歌曲等精彩纷呈的表演形式,融入前沿科技、自然万象、生活常识等丰富多样的科普元素。
中国科学技术馆科技辅导员团队表演了科普剧《我想登上那颗星》。
活动还邀请到科普中国科普号、信息员代表分享其参与科普工作的经历与体会,鼓励社会各界深耕科普事业,争做科普创作、科学传播的排头兵。
中国移动科协代表刘伟东分享科普传播心得。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承办,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广播电视台协办。中国科协之声、科普中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学校共青团视频号、中国科技网、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视网等多个主流媒体及网络平台进行同步线上直播。科技助力之下,科普内容也可以触达更多的受众。
素材来源: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
编辑:陈蔼静
责编:陈尽美
审核:张敬一
终审:顾雁峰